刘万永谈深度报道:做有硬度的新闻
发布时间:2014.05.24

来源:记者团 编辑:余璐遥 见习编辑 邱天 浏览次数:

(记者团 毛炜达/摄)

    新闻网讯(记者团 徐伟龙 张光辉)5月23日下午,《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任刘万永来到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在东六楼学术报告厅和同学们畅谈深度报道的技巧。

    刘万永,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获得者之一,现为《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任。因为性格果敢,不畏“恶势力”和“强权”,敢于报道真相,被同行尊称为“藏獒记者”。他的代表作有《王佳俊冒名顶替读大学路线图》、《一个退休高官的生意经》。

    报道的都是有硬度的事

    刘万永首先向大家分享了他对深度报道的理解。他认为,从官方的角度来说,深度报道就是对重大突发的事件的采写,对重要政策的解读;从通俗的方面来说,报道的都是社会的阴暗面,简单来说就一句话:“都不做什么好事”。

    “我在这个部门上工作了这么多年,所做的很多‘深度’报道是达不到预期的,实际上我们做了许多伪深度。”由于资源的限制,获取独家材料的渠道狭窄,某些政策下,甚至没有报道的资格,这些都使得深度报道受到阻挠。

    但刘万永认为,深度报道不能放弃它的追求,也就是独立调查、追寻真相、干预社会。“深度报道应坚持从社会普遍关注、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做有意义的选题,对社会有一定的促动作用。”

    深度报道有技巧

    “要有良好的习惯,把身份证、记者证、钱放到一个包里,遇到紧急事件,拿着包就可以走。”刘万永认为突发事件一般都很紧急,要提前做好采访准备。采访准备还包括事先与采访对象联系,快速了解事情的始末,如若做不好,很容易丧失新闻的时效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流动越来越快,很难同时做到花较长时间进行采访写作,又能保证新闻的独家性,这就需要记者的快速反应。”

    刘万永还分享了关于特别报道的小故事,其中提到了许多深度报道的特别技巧。

    他谈到自己在做《王佳俊冒名顶替读大学路线图》报道时,被采访者希望稿件中不透露其姓名,这就涉及到稿件可信度与保护被采访者两者之间的权衡。“好的,我知道了”,这是刘万永当时的回答。他认为,这样不把话说死,给后来稿子的修改留下了余地,也能使被采访人宽慰。

    刘万永也谈到了在采访受阻时应如何应对。“采访受阻不要紧,要学会拐弯抹角,追问到底。”刘万永谈到某一次在向法院审判长的咨询案情时受到阻碍,但他通过旁敲侧击,从审判长那里了解到案情迟迟没有进展,再通过查阅相关法律,根据已知事实写了一篇追踪报道稿件,最后成功督促了法院开展案件,达到了深度报道的效果。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调查记者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深度报道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无论媒体如何改革,这个社会还是需要写深度的记者,需要他们去揭露丑恶,去推动社会发展。”刘万永认为纸媒消亡已经不可避免,只存在消亡时间及消亡方式的问题,但是记者这个行业却不会消失,记者依然有其存在的独特的价值。

    当谈到新闻理想与现实差距的问题时,刘万永告诫年轻人,虽然在现实中实现新闻理想有很多的阻碍,但想要成为一个记者,还是要有崇高的理想以及长时间的坚持,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对新闻理想追求的热情,才能在这个岗位上实现别人不能实现的价值。“对于现实中有些事情阻碍了新闻理想的实现,我想说的是:年轻人不必悲观,在这个时代,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做不做新闻记者要看个人的选择,我刚开始做记者走的是教育分线,但是我认为整天写一些平庸的稿件是在浪费生命,所以我决定做一个调查记者,这也是我的新闻理想驱使的。”刘万永最后说道。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