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建筑入选武汉市第八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发布时间:2014.04.27

来源:记者团 编辑:黄中燕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团  陈丽婷3武汉市第八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公布,我校东一、东二、东三楼、老图书馆、南一楼及西七入选一级保护建筑。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基建项目中,我校的校园建设是对时代特征的建筑风格的充分体现,同时包含民族主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等不同形式风格,是我国建筑设计风格转变的重要历史见证。同时,作为武汉地区高校校园群体的代表,也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直接历史见证。

据悉,这些建筑不得擅自拆改围墙,改变建筑外墙材料和色彩,违法搭建,随意增设、拆改门窗,改变建筑造型和风格等。

我校建规学院的万谦老师说:“与当今一些新建高校片面追求‘美丽新校园’的浪费建设模式形成鲜明对照,我校以长远的整体规划和有节制的建设行为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


老图书馆

老图书馆建于1953年建校之初,由时任中南建筑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何汝芬女士主持设计。建成之时老图书馆巧妙地形成两个天井,建规学院张良皋教室解释说:“天井式的格局中,人们会很自然地以建筑为核心,每个人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两个天井的设计独具章法,充分发挥大学建筑以思想交流为主要功能的作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墙壁厚实、西式线脚、框架大、平顶屋,由于受当时“苏式”建筑特点的影响,老图书馆呈现出明显的形式特点,是现代主义功能布局与中式古典主义立面结合的产物。

过去,整个老图书馆呈一个对称的“工”字型结构,南侧一排建筑朝阳采光好,用做阅览室,靠后一排采光较弱用作书库,中间的连接部分则用于手续借书、还书等办理。

如今,老图书馆因改造拆除,只剩下南侧一排楼体,并上后来相继修建的两栋楼房,三座建于不同时代的建筑共同构成主校区图书馆,成为我校一地标式建筑。

西七舍

西式木屋架的屋顶,中式古典风格的外观设计,融入梁思成现实的“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西七舍很好地体现了时代风格的协调特征。

西七舍由近代建筑教育第一人柳士英先生设计,并于1955年由中国建筑三局建成。建筑共四层,总面积达4774平方米,目前有145间房间作为学生宿舍,其平面布局是20世纪中期学校标准宿舍模式。

作为华中工学院第一批兴建的学生宿舍楼之一,西七舍建筑规模大,保存完整,至今仍有我校的硕士研究生居住,每天进进出出的学生体现西七舍生生不息的活力。

南一楼

长长的主楼加上两侧较低的副楼形成一个大大的U字形,南一楼与前方高耸的毛主席像遥相呼应。

从高空俯瞰整个校园,不难发现从南一楼到喻家山形成虚线,学校的公共教学设施、基础服务设施都被井然有序地安置在这条虚设的中轴线两边。因此,中轴线上的南一楼成为我校一个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校园轴线与城市街道轴线上最重要的地标。

南一楼是华中工学院历史建筑群的主要建筑,其建筑保存完好,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具有建国初期学习苏联办学的典型时代特色,曾一度被认为是苏式风格,实为本土设计,由夏昌世、柳世英、陈伯齐等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建筑大师设计。

1956年始建,到1958年东西副楼建成,再到1973年中部八层主楼竣工,南一楼将近二十年曲折的建造过程可谓多灾多难。五十年代,初建后期苏联专家的撤离;文革时期遭红卫兵封楼;这座由华工人自己搭建的大楼承载近50年风雨沧桑,从华中工学院到华中理工大学,再到今天的华中科技大学,他见证了我校的发展与崛起。

东一楼群

东一楼、东二楼、东三楼是华中工学院建设过程中最早完成的建筑群落。

布局规划设计按照院落围合,平面设计重视功能性,立面设计上运用中式古典风格装饰元素。建筑风格为现代主义功能布局与中式古典主义立面结合的产物,其规划设计者夏昌世、柳世英、陈伯齐等均为中国现代建筑史上著名的建筑大师。

三层布局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已成为学校老一辈人辨识东一楼群的标志,建成后东三楼成为行政楼,当时,我校的行政工作均设与此,东一、东二楼则充当教学楼的角色。现在,东一、东二、东三楼分别是机械学院试验教学中心,船海学院院楼和机械学院与材料学院的院楼。

(记者团/陈丽婷 图)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