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叔子:一个信念笑对起伏人生
发布时间:2012.12.15

来源:记者团 编辑:宋佳 见习编辑 张雅维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团 李炳录)14日晚,杨叔子院士应邀与学子谈论自己“镰刀、锤子”的信仰。19时许,杨叔子精神矍铄地走进会场,“作为一名老师,我应当和同学们交流;作为一名长者,我应当提携后进;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更应当帮你们后来居上。”杨叔子说完,脱掉外套,津津有味地说起了自己的信仰。 

                                “一片红心向日开”

    杨叔子1956年2月6日入党,自那时起,他的命运就同党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刚毕业的时候,系里让我留校任教,可我当时讲话既快又结巴,于是我死活都不同意。系领导就说:‘你是不是一名共产党员?是的话就不要再推辞了!’。当时我立马就没话说了”。随后,杨叔子在华中大这片热土上开始了数十年如一日的的执教生涯,成为了后来的杨老师,杨主任,杨校长和杨院士。

    1981年,杨叔子在美国结束数年的学习,决定回国。其实,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回国建设或者留美任教。1980年代,改革开放伊始,国内百废待兴,“纵然美国的待遇比国内好百倍,我也毅然要回国,”杨叔子说,这是他未曾改变过的信念。这种信念用他当时所赋之诗来表达就是“唯有学成归国愿,人间最重桑梓情。”

    1993年,花甲之年的杨叔子任我校(当时为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时,曾赋诗“业绩前贤我应步,风华更茂再开来。”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而“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执着信念从16岁到80岁也从未改变。 

                                   “甘苦永相共”
 
    杨叔子在文革期间被打倒,红卫兵小将称之为“潜伏特务”。

    父亲是国民党,同盟会会员,兴中会会员,“家庭比较复杂”;他本人文革前已声名鹊起,是“反动学术权威”,杨叔子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众矢之的。由于他平时与人为善,信奉“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文革期间的日子中还过得去。但精神上所遭受的打击可想而知。

    “既如此,我也从未动摇过对党的信念,我也相信我的问题一定能解决。”他在1970年作七律《突蒙“潜伏特务”之嫌而遭隔离感书》,“岂信乌云能蔽日,红日万里噪昏鸦”,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那一段时间,全国检举揭发的事情多如牛毛,有无数的家庭因之破裂,但我和我的妻子始终相信对方。”两人始终相敬如宾,面对挑拨,也始终相信着对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他们两人的共同信念。

    1991年,杨叔子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只是微微一笑,”他说所甘所苦,皆无悔。 

                       “细品尝,终归有味;深追究,毕竟多姿”

    明人陈继儒曾作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杨叔子看后,觉得人生既应看透,又不应该太透。不透则未免汲汲于苟且,太透,则可能落于虚无。于是,稍作改动,补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细品尝,终归有味;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深追究,毕竟多姿。” 

    对人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对信仰始终保持一种坚守的精神。这是他对青年人的希望。“你们面临着一个更复杂的世界,更广阔的天地,这需要更多的智慧,我相信你们这一代会有更大的成就。”面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绝对不要改变你们的初衷,”杨叔子说有坚定信念的人成功会不期而至,“Money 只是副产品”。

    已近耄耋之年,杨叔子依旧活跃于教坛,曾有人问他辛苦不辛苦,“一个母亲,整日忙碌,很辛苦,但不是也很幸福吗?于我而言,精神有奔头,就是幸福,能够有贡献,就无比幸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书之一。 

    “中国梦成功之时,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时,”杨叔子最后寄语青年,“我始终希望你们能将实现我们民族的复兴作为自己的信仰。”

    据了解,本次座谈,是船海1204团支部特团活动的一部分,出席活动的有船海学院党总支书记萧莉,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胡艳华。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