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暑期实践】艺术学院“丝路筑梦·艺通族心”社会实践队赴甘肃开展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4.08.01

来源:艺术学院 编辑:范千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5日至7月9日,华中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联合党委学生工作部在甘肃省敦煌市开展“丝路筑梦·艺通族心”主题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由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周蕾,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工会主席段传娅,音乐教研室负责人李雅师,学工部民族团结办公室穆尼热·艾尼,辅导员赵琳五位老师带领21名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港澳台学生代表、民族学生骨干参与。


实践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以“学研访演宣”五位一体新模式,通过文化研学、走访调研、文艺采风、交流演出、艺术宣讲等方式,激励学生从知到行,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扎根当地“学”


实践队将实地研学与文艺采风相结合,沿着古丝绸之路的印记,近距离感受真实、立体全面的“古丝路”交汇点,前往敦煌博物馆、榆林窟、莫高窟深入了解敦煌文化历史,感受不同民族文化在敦煌的交汇、交流、交融,了解丝路文化的历史价值。


敦煌博物馆每件文物背后都蕴含着敦煌的千年历程,一件件文物描述了千里荒漠戈壁中的敦煌故事,在这里,成员们感受着千年敦煌的起起伏伏与飞天南无的波澜壮阔,感知着中华民族千年不息的生命力。



榆林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壁画艺术和彩塑艺术展现了魏晋至唐宋时期河西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让人叹为观止。成员们身临其境了解榆林窟的历史积淀,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走入莫高窟,便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具象感知延续千年的艺术。在莫高窟,成员们更加深刻学习了熠熠生辉的敦煌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同时,通过了解莫高窟守护者们的故事,将“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内化于心。



深思细悟“研”


实践队走访肃北县非遗馆,通过寻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体验非遗文化、民俗文化采风等,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对话”非遗,感受西域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领略古老非遗项目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后的现代新生。


在肃北县文化地标——非遗馆,成员们集中感受了肃北蒙古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了蒙古族服饰的特点,领悟了肃北独特的助赞词——巴音颂,切实感受了助赞词仪式,参观了蒙医药、银饰制作等工坊,尝试演奏了马头琴、蒙古筝,还围坐在蒙古包内共唱民族歌曲、经典红歌和原创歌曲“民族团结手拉手”。


实践队有幸采访了助赞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山西老师、蒙古族服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娜仁其其格老师和蒙古族长调省级非遗传承人巴图孟克老师,在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中,成员们了解到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现状。同时,成员们被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所鼓舞,希望在未来能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积极主动“访”


实践队受敦煌大剧院邀请,观看了中国残疾人协会表演的剧目《千手千眼》,体验到特殊艺术与敦煌文化的完美融合。随后,实践队与敦煌大剧院开展座谈交流,就剧院产学研合作与人才需求等相关问题开展交流讨论,成员们更加深入了解了剧院的发展历程和敦煌文化传播的发展方向,获取了探索符合新时代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新样态的思路,深入探讨了双方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与输送等方面的可能性。



实践队同肃北县乌兰牧骑围绕院团建设、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等主题开展了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与乌兰牧骑开展文化交流,了解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建设背景、工作思路以及在法制宣传、文化惠民等方面的服务理念,乌兰牧骑是活跃于农村牧区,肩负“演出、宣传、辅导、服务”职责的文艺宣传工作队。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迎风雪、冒寒暑,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实践队成员切实感受着他们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默默在心中树立起为人民传播艺术的信念。



躬身实践“演”


实践队结合专业特色,与乌兰牧骑共同开展了“文化交流展风采,民族之花绽草原”主题演出和艺术快闪活动。在合作演出中,展示了民乐合奏《龟兹舞》、独唱《军营飞来一只百灵》、二重唱《敕勒歌》《文成公主》、古筝独奏《西部主题畅想曲》等数个优秀表演作品,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充分挖掘民族文化成果,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此外,实践队在敦煌大剧院为观众奉上精彩的快闪,演绎了具有当地特色风格的经典作品,重新编配器乐和声乐声部。器乐二胡、杨琴、古筝、琵琶、笛子相续奏响,声乐学生代表与石榴籽合唱团学生代表演唱,少数民族师生代表伴舞,共同表演了《龟兹舞》、《送你一支玫瑰花》歌曲,活动吸引诸多游客驻足欣赏,歌声如暖流让现场观众热血沸腾,做到了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舞台搬到百姓“家门口”。



广泛生动“宣”


实践队依托“追寻之声”文艺讲演团,以讲演结合的形式,围绕党的革命精神谱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等主旋律,开展艺术化宣讲。在榆林窟、敦煌大剧院、敦煌博物馆等著名文化地点,成员们讲解当地的文化背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演团也通过演绎经典文艺作品的形式传递文明新风尚,在肃北县非遗馆,成员们一齐歌唱《爱我中华》,促进民族文化友好交流。在敦煌大剧院,讲演团以快闪的形式,让群众在艺术体验中学习思想、凝聚共识,真正让优质文艺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音乐表演专业2023级本科生杨思桐:敦煌大剧院的学习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艺术和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音乐、舞蹈、戏剧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敦煌大剧院便应运而生不断满足人们对艺术的渴求。无数艺术家在这里表演,收获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参观剧院时,我也发现了每一位剧院工作人员和表演者对艺术的热爱与尊重。因此,作为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这次实践活动让我对艺术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它不再是简简单单谱面上的音符更多是歌曲背后的故事。同时,在与敦煌大剧院的深入访谈中,更是了解到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的工作日常和专业要求,让我明确了未来学习生活的努力方向。


音乐表演专业2023级本科生覃曼曼:本次实践活动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参观肃北县非遗馆,通过解说员的解说,得知肃北县有着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县级、市级乃至省级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非遗文化项目,可见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瑰宝。在这里,我们了解了肃北蒙古族传统服饰以及常用的 刺绣纹样,见到了用高纯度的银打造的首饰以及器物,近距离体验了极具地方特色的19弦蒙古古筝和马头琴,最特别的是我们与工作人员一起走进走进蒙古包,共同歌唱《爱我中华》,用我们的声音为祖国高歌。参观完肃北县非遗馆后,我深切体会到了肃北县非遗文化的灿烂辉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了解和传播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音乐表演专业2023级本科生马艺菲: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于我来讲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收获、感动与成长的难忘经历。敦煌博物馆中,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敦煌大剧院的精彩演出,更是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肃北非遗文化,宛如一首古老而悠扬的歌谣,在岁月的长河中轻轻吟唱,诉说着草原儿女的智慧与深情。这次实践,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让我深刻领悟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它们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瑰宝,值得我们用心守护与传承。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