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学子以髓为桥、以发为炬托举生命之光
发布时间:2025.03.20

来源:基础医学院 编辑:刘雪茹 浏览次数:

◾️ 通讯员 王卉


2021年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迎来了一位心怀医学梦想的大学生——基础医学(强基)2101班的小万。三年来,他始终践行着志愿者精神与医者誓言,累计志愿服务308小时,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并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更以一袭长发的爱心善举,为癌症患者点燃希望,这位“00后”用行动展现医者仁心的璀璨光芒。


“髓”缘奇遇:跨越万分之一的生命馈赠


大一刚开始,作为青年志愿者协会一员的小万,在负责“有爱相髓”活动时签订了血样入库同意书,从此与中华骨髓库结缘。今年年初,当接到来自武汉市红十字会万分之一配型成功的通知时,这个总把“概率太小”挂在嘴边的理科生第一次相信了命运的必然。“能成为别人的‘唯一’,是医学生的荣幸。”面对父母对穿刺风险的担忧,他网查找了很多资料并耐心解释:相比之前捐献造血干细胞需要抽取骨髓,如今捐献造血干细胞,采用的是从外周血中采集造血干细胞的形式,这种捐献方式对身体没有危害,进而化解了父母的疑虑;住院前夕,母亲默默将生活物资塞满他的行囊,父亲拍了拍他的肩膀:“儿子,去做你认为对的事吧,我们陪你。”




今年1月份,小万顺利完成采集高分辨配型血样、体检等程序。3月13日,他办理手续,入住了定点采集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开始为期4天的皮下注射动员剂,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前的准备。


采集当天,鲜红的血液在仪器中汩汩流动,分离出的造血干细胞将被专门的工作人员送往华东地区,送到受捐献患者所在医院,如同晨曦中的露珠,即将滋润另一个濒临枯萎的生命。当天,小万也收到受捐者委托工作人员送来的手写感谢信,信中深情写道:“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们对您的感激之情,您的善举不仅是一份生命的馈赠,更是一束照亮生命的光,让我们家在疾病的阴霾中重获希望……或者我们此生无缘相见,但我会坚强勇敢地活下去。希望这封信能跨越时空,将我们的感恩和祝福送达,祝您一生平安康健。”此次采集完成后,小万也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9641例、湖北省第70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秦选斌非常关心小万同学的善举,带着师生的问候来到病房探望,深情嘱咐说“你的爱心和捐献行动拯救了一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也挽救一个家庭,非常了不起!”小万表示“身为一名医学生,帮助他人,自己义不容辞!没想到自己的运气这么好,一年就匹配上了。”据悉,造血干细胞的配型十分不容易,人类非血缘关系的HLA(即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和率是1/400到1/10000,在较为罕见的HLA型别中,相和的概率只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



青丝为诺:坚持一千多天的爱心守护


2022年初春,小万开始蓄起长发,修剪整齐的短发逐渐垂落肩头,校园里多了一道扎着小揪的背影。面对师长同学的疑惑,他总是腼腆一笑,未曾解释。直到2025年初,即将因捐献造血干细胞住院,在辅导员李骏锋老师追问之下才揭开谜底——这30厘米的青丝,将被制成假发,捐赠给红十字会因化疗失去头发的癌症患者。



“我希望他们在恢复身体健康的同时,用这种方式保护他们的内心。”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他细腻的考量。没有轰轰烈烈的宣言,只有日复一日地等待。如今,他的长发已过肩头,却依然平静地说:“还差一点,但总会够的。”这份三年的沉默坚守,恰似他性格的缩影:不张扬却执着,以最柔软的方式传递力量。


奉献友爱:投入308小时的志愿长卷


“志愿服务不是任务,而是医学生感知生命的必修课,它让我看见医学的温度”。疫情期间,还是高中生的他见证了全国医务志愿者临危受命,白衣为甲,逆行奔赴疫情最危急处,从此埋下治病救人的种子;入学后,他主动加入学院社会实践部,从核酸检测现场的试管贴标员,到“有爱相髓”活动负责人,他把课余时间织成一张服务之网,始终以最朴素的姿态扎根服务一线。



每一次志愿服务,他都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与真诚:迎新现场,他替新生扛起沉重的行李爬上五楼;社区义诊时,他握着老人的手反复讲解用药说明;支教活动中,他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解人体构造的奥秘,用生动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医学的兴趣……没有惊天动地,但这些琐碎瞬间构筑起308小时的志愿长卷,也让他对医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实验室里的基因图谱能解释生命密码,而志愿服务教会我们如何守护生命的尊严。”


济世薪火:传承发扬百年同济的医学使命


在基础医学院,小万的故事只是医者仁心的一个典型代表。这里有25年献血2600毫升的裴教授,“暴走减重30斤”捐献干细胞的孙同学,凌波门畔智救溺水者的王同学与张同学……以及3名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又称中华骨髓库)和2名签署了人体器官捐献协议的同学,“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早已融入基础学子的血脉。



“医者的考场不仅在手术台,更在人间疾苦处,献血、捐献、救人都是医者对社会的最好答卷,小万同学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初心和担当!”基础医学院院长史岸冰教授的赞誉,不仅激励着小万继续前行,也鼓舞着更多的医学生投身到志愿服务和医学事业中。


基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田德生表示,近年来基础医学院始终将人文精神融入医学教育,通过“医学启航在基础”名医名师报告会、急救培训全覆盖、“生命教育”嵌入专业课堂、志愿服务纳入培养体系,引导学生养成高尚的医德医风。


如今,小万把捐献造血干细胞称为“人生插曲”,仍在耐心等待青丝捐赠的那一天。他的故事或许平凡,却如星火点点,映照着当代医学生最珍贵的模样,也是华科大同济医学院教育最深邃的浪漫——让每个心怀苍生的人,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