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选修课的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09.04.16

来源:记者团 编辑:雷磊 许路阳 浏览次数:

    每学期之初,喻园学子都会在我校百余门选修课中做一番选择,中华民国史、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钢琴入门、神奇的光学实验……对于选修课,大家抱着各种心态,有的同学为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到有用的东西;有的同学则是为了完成任务,拿到规定的十个学分。

    不同的选修课课堂,也同样呈现着不同的情景,有些课堂每次上课都人员爆满,除了选上该课的学生外,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粉丝”;而有些课堂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上课人数寥寥无几。

                             选修课上求真知

     “我经常去听选修课,听说很多大师都会开设选修课,选修课能带给我很多东西。”出于对养生的兴趣,社会学系大一的小孟每周都会去旁听营养化学的选修课。

    “人一天要喝3升水,所以下次没有带杯子请不要来上课。”话音刚落,同学们的笑声便响起。老师幽默的讲课风格,加上实用的养生之道让小孟对这个课的兴趣更加浓厚。在反思自己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又听取老师的营养建议以后,小孟觉得关心父母的营养状况也是一种孝道,于是她经常把选修课上学到的养生知识打电话告诉父母。

    室外上课不足为奇,可夜里爬到山顶上课实为罕见。控制系大三的陈勇在夜晚的瑜家山上上了一堂情商训练选修课。在任课老师叶升平教授和罗德瑞老师带领下,不相识的同学相互扶持着,在黑暗中前行,爬到山顶也都成了彼此熟悉的好朋友。

    到达山顶后,信任椅和信任被摔两个小游戏让同学们在体验惊险的同时,对信任度有了新的认识。四个人依次扎好马步,后仰,躺在另一个同学的腿上,打成一个牢固的“中国结”,就像有四只脚的椅子一样,稳稳地“架”在那里。而信任背摔,就是让挑战者站到一个两米高台倒下,倒在由六个男生手搭的“软床”上。“哥们儿,我身家性命全仰仗你们了!”一名体验者走上高台不忘跟大家打趣。

    下山时,陈勇开心地说道:“我很喜欢这个选修课。EQ在现在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这个课上我试着跟陌生的同学迅速地沟通,交了一圈朋友,又培养了自己的自信与团队精神。我希望锻炼自己的情商,对今后的求职和事业有所帮助。” 
                        不了解课程让学生“大受打击”

     机械学院06级谭同学属于典型的“受打击型”学生,回想起自己的选修课时,激动不已。“每次报选修课时,总是‘精挑细选’,想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丰富自己,可由于种种原因,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听同学说打桥牌很有意思,就试着报了《桥牌入门》这门课。 第一次上课时他临时有事,错过了与老师接触的机会。带着自责和期望来上第二次课,跑进教室时已经上课了,教室气氛很是压抑:一位年龄较大的老师,黑压压的写满了整个黑板,同学们显然没有被老师所讲述的内容所吸引,都低着头做自己的事情。

    谭同学十分想参与到老师黑板上的“桥牌”中,可是授课内容枯燥,让他总控制不住开小差。偶尔有事情与选修课时间冲突,加上对老师的印象较差,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门原本“兴致盎然”的课就这样走了一遍“形式”。“虽然没有学到什么知识,但至少挣到了2个学分。”他无奈地说着。

     理工科学生修选课的学习质量稍好于文科生,因为他们大多选修的是社会科学方面的科目,而文科生必须修满6个学分自然学科的课程,但想学好自然学科的知识相当有难度的。

     07级人文学院的陈同学,谈到选修课就滔滔不绝。他说一开始不知道综合类科目的学分怎么算的,所以为了保险就全选自然学科的课程。一开始被“博弈”这两字所吸引,知道这门课大概是学习怎么权衡和变换策略,于是毫不犹豫选修了《博弈论》。后来才发现老师讲的内容理解不了,知识太难,还涉及数学统计的知识。老师上课讲解也够不生动,“听讲太没意思了”,每当遇上活动与课程冲突,他一般都选择逃课,“与其在课堂上浪费时间,还不如去实践获取知识。”陈同学认为。

                             唯有学分最可贵

    面对如此多的选修课,大家往往会不知所措,不少同学评判选修课的标准通常只有两个,第一是学分,第二是否好过。由于教务处对选修课学分都有相应的硬性规定,比如文科生必须修满6个学分的自然科学的学分,理科生必须修满6个学分人文科学的学分,所以很多人为了完成选修课的任务,把学分放在了首要考虑的位置。

    06级计算机学院的张同学抱怨,因为自己是补选的选修课,选择范围非常有限,加上大三专业课的学习任务很重。所以在补选选修课时,只能以学分作为唯一的考虑标准,很难再顾及其他方面了。之前根据自己兴趣选上的艺术欣赏课程,鉴于只有1.5个学分,不得不退选,改选学分相对较高的学科。

    有学分又不会给自己带来太大的课业负担是很多理科生理想的选择。但是对于文科生来说,在面对那些既陌生又熟悉的自然科学选修课程时,“茫然”是大家共同的感觉。

    人文学院金同学坦率地说到,自己觉得自然科学课程都很难,学不学得到知识并不重要,有的课去听过第一节课,发现什么都听不懂,完全没有去上课的兴趣,所以现在也就不去,等到考试前一周去听听考试范围,然后参加考试,“拿到学分才是重点”。反正都是听不懂,选哪门都无所谓,只要学分高就行了,是大多数文科生选择选修课时抱着的心态。

    为了照顾高年级同学能拿到足够学分顺利毕业,在选修课方面,学校给他们有相应的照顾政策。软件学院的大一的陈同学就眼看着“煮熟的鸭子飞了”,明明已经选上的选修课,后来竟然被高年级同学抢走,这学期选修课只能作废。  
                    学生少些功利色彩,老师多些引导互动

    我校的选修课从申请、研究、审核、验收都由我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科负责,为了提高选修课课堂的教学质量,除了老师个人进修研究、在选材上有所斟酌、重新备课、吸取新的知识、让每个专业的学生都理解以外,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科的审核制度也是非常严格。

    每开一门选修课都慎之又慎,不仅要从授课内容考虑,教学资历、授课风格等等都是考核的重要因素,一门选修课能够最终和学生见面,要经过漫长艰难的过程,因此同学们应该尊重学校和老师的劳动成果,多去听几次课后,再判断能否学到对自身有用的知识,从各方面、多学科中培养多种思维方式。

    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科科长柳柏枝介绍,选修课不像大家的必修课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很多同学都抱着混学分的想法,“这样就与学校的本意大相径庭了”。教学是双向的,老师需要针对不同院系学生进行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研究,采用各种方式把学生留在课堂学习。而学生也要改变功利的心态,加强自觉性,树立好的学习风气,积极参与选修课的学习,而不是停留在“混学分”的层次上。她建议老师和学生只有多开展互动交流,才能让选修课真正起到效果。

    对于文理学生的不同要求、综合类课程归属哪个类别等问题,柳柏枝也详细解答了大家的的疑惑。每个学生在本科期间要修满十个学分的选修课,其中文科生要修六学分的自然学科,理科生要修六学分的人文学科。人文学科中的一般和核心对文科生而言,在学分统计上是没有区别的,但对于我校理科生,六个人文学分中,必须由四个学分是核心课程,“因为带有‘核心’的课程是文、史、哲、法类的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素质的提高有积极作用,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更多有益知识。”她道出了学校划分不同类别的意图。

    综合类的课程的学分是既可以算在人文学科里又可以算在自然学科中,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学分分布情况进行调整。

    选修课考核方式的林林总总和不严谨也是老师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选修课也是一块考核方式改革的‘试验田’,不是只有考试才是学习的目的。”多年从事课程设置研究的柳柏枝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会建议授课老师摸索一套符合学科特点的考查方式,不以考试代替一切,让学生能真正以提高能力、学到知识为出发点,比死记硬背更有效。”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