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成才却没有目标,考研考证只是随大流,重视履历面试却少有基本的法律意识……
成才意愿强烈却目标不明、定位不清;热衷考研考证不是出于需要而是盲目从众,别人考我也考;寻求就业指导时注重履历制作或面试须知等技术性知识,而对保障自己利益的相关法律却知之甚少……上海东华大学日前完成的一项大型调研,揭示了目前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
这项名为“青年大学生就业成才状况研究”的调研活动,通过书面问卷及访谈调查了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等7所高校的近千名学生,以及江浙沪地区的百余家企事业单位。
在接受调研的学生中,81%的人表示“非常渴望成才”、“成才意识比较强烈”,而且他们均表示,大学生活对将来的工作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在被问及有关成才的具体目标、定位、途径时,学生们的态度就显得很迷茫。
比如问卷中“您为自己树立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这一题目,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回答不出来。
据反映,大学一二年级是学生们感到最茫然的时候,原因就是“没有现实可行的明确目标”。
目标不明确、自我定位不清晰的明显体现,就是近几年一些大学生在考证考研热中落入“盲区”。
数据显示,28%参加考证考研的学生,是因为“周围的同学都参加,迫于压力,我也参加”;22%的人则是抱着“社会需要这种文凭,不读没办法”的心态。还有不少人认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读研是找不到工作的应急之举。
考研“盲区”的存在,同时也反映了学生认知的成才途径还比较狭窄。
成才意识强,但对保障就业成才的法律知识却十分欠缺,这是通过调研发现的另一个问题。
在相关法律法规普及程度的调查中,有近55%的学生对《劳动法》、《高等教育法》、《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等表示“不了解”,38%的大学生只是略知一二。当问及“法律法规对你的就业成才起到怎样的作用”时,24%的学生认为“无任何作用”,65%的受访者认为“效果一般”、“对个人指导性不强”。
一些高校担任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在接受访问时表示,不少学生在寻求指导时,更注重面试、制作履历、调整心态等实战知识,很少问及法律保障方面的内容。老师们担心,法律意识淡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利益受到侵害时,就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最终可能造成“哑巴吃黄连”的尴尬局面。
调研发现,大学生对就业成才指导方面的需求,与目前学校能提供的帮助,处于不平衡状态。
68%的被访者对高校目前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表示不满意,认为“不完善,指导渠道过于单一”。
在回答“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多选)”时,学生们的选择涉及多个层面,如提供更多实践机会(47%)、创新能力的培养(41%)、适当心理咨询(35%)、社交能力指导(23%)等。
而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只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讲、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
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学生经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
被访学生反映,希望就业成才指导能形成完整的课程、科目和服务。
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介绍新思想新观念、帮助个人完善知识结构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诚信意识的引导。
此外,还有72%的受访者表示非常青睐“网络导航体系”,希望校园网络上有一套信息丰富、及时准确、有互动板块的大学生就业成才导航体系。92%的同学渴望在大学不同阶段,均能得到个性化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