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不到半月的勤奋工作,梁慧娟为某学校翻译完12万字的文章后,拿到了5000元报酬。这位北京师范大学的在读硕士研究生表示:“长这么大了,该依靠自己的能力读书了。”
自大学二年级开始,梁慧娟就再没花父母一分钱,从不同学科、年级的家教,到内容各异的文字翻译,她一边认真地学习,一边快乐地打工。如今,她已拥有了自己的电脑、呼机、手机等,不仅独自承担着每月千余元的消费,还不时给父母寄些钱。
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孩子与父母之间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断乳”,孩子不成家便不能“立”,学生须靠家长持续的经济投入方能成长和接受教育。于是,尽管已有足够的自立能力,许多大学生还是习惯于花父母的血汗钱。
而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摆脱父母的“搀扶”,靠各种形式的工作,自立求学,读大学成了他们追求经济和心理自立的好时机。
多数高校都在图书馆、餐厅、体育馆等校内场所设置了大量勤工俭学岗位,各类商企也逐渐向大学生敞开大门。据媒体报道,在去年北京大学生暑期勤工助学供需见面会上,1000个工作岗位,竟有5000名学生“竞聘”,其中既有生活拮据的贫困生,也不乏家境优裕的学生。今年暑期,上海交大勤工助学管理中心在校园网上贴出招聘暑假打工信息后,1500个岗位,引来4000多名学生报名。
暑期内,各地大专院校内仍处处可见学生的身影。据了解,在山西,假期留校的学生人数逐年递增,一些院系近半学生留下来打工,过去最恋家的一、二年级学生,而今成了打工者的主力军。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朱元杰说,宿舍5名学生中,除一名家在太原市的学生外,其余4人都打工。
辛苦的打工生活,让大学生们体会到金钱的来之不易。当人们千方百计避酷暑时,在太原师范学院门口数百米长的马路边,来自这所学院和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院校的近百名大学生却站在烈日下,手举自己制作的“家教”纸牌子,翘首期待着主顾。
尽管收入微薄,肩负昂贵学费的大学生们还是尝到了些甜头。山西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系二年级学生牛红红说,每学年要交的6000元学费,对来自上党老区长治的她而言是庞大的数字,她不得不靠打工贴补生活,减轻家庭负担。
不仅如此,学生们普遍认为,这些劳动虽与所学专业及真正的社会工作仍有差距,却可使他们提前接触并适应社会,锻炼良好的心理承受和语言表达能力。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热情饱满地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实践着教育家陶行之的《自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