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学中流行毕业后“北漂”,“北漂”是指在北京漂流。这一群人中很多都有着较高的学历,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在北京落户,但他们仍然留在生活了三四年的京城,继续实现他们心中的灿烂梦想。现在正是毕业生离开校园的日子,不少大学毕业生在经过几个月紧张的考研、找工作的忙碌之后,却不得不选择“北漂”……
女大学生:与性别歧视“致命邂逅”
很多女大学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都会和性别歧视“致命邂逅”。虽然社会各方都一直在呼吁就业市场上的男女平等,可一些用人单位仍然是我行我素,在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公开打出“只限男性”或是“男生优先”的字样。据中央民族大学的一份调查表明,65.3%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找工作的最大障碍是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今年3月,在山西财经大学举办的校内招聘会上,女生发现,连财会、秘书这样中性甚至更适合女性的工作,招聘方都写着:招收财会人员×名、行政秘书×名(仅限男性)。
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研究生小秦,在263网站BBS上的一番感慨,道出了许多女大学生的苦衷:“对我来说,找工作的最大劣势就是性别了。当年我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时,女生的身份就极大地限制了我的选择,眼看着班上平时学习成绩并不怎么样的男生一个个得意洋洋地被外贸公司、涉外机构挑走,那种不平与无奈,相信许多有过类似经历的女同学都有体会。而今,当我即将以新闻学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再次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位置时,我很不情愿地发现,时光的流逝并不能冲淡社会的偏见,女生找工作依旧是个大难题,并不因为你有了高学历、你掌握了几门技能,你的经验如何丰富,你就多了选择的权利。只要贴上‘女生’的标签,就注定你的择业的道路比男生少了许多机会。”一个叫小婷的网友发来跟帖说:“许多用人单位很直白地在应聘条件上写着‘男生优先考虑’,甚至是‘只要男生’,这一道门槛就拦住了将近一半的毕业生。听着徐怀钰唱的‘我是女生,快乐的女生’,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被拒绝,脸上除了苦笑,还能有什么!”
据统计,在普通高校招生中,95年女大学生占36.7%,98年占39.75%,2000年占41.07%,到2001年就占到42.14%,女大学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而社会用人的性别歧视却愈演愈烈,照此下去,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态势将何其严峻,值得引起全社会关注。
专科生:我们算不算人才?
今年年初各大媒体都在宣扬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初春的高校人才争夺战更是空前火爆。因此争夺的重点大都转移到名牌大学、热门专业,非重点院校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专科学校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一些专科学校的一次性就业率还不足15%,许多专科生在就业市场上遭受的冷遇使他们倍感寒心。
据北京市人事局统计,今年全国普通高校北京生源本、专科生39000余人,其中专科毕业生17000人,大约占40%,比去年上升近6个百分点,是近年来专科生比重比较高的一年。虽然今年毕业生需求总量增长了60%,但专科生需求只占总数的5.8%,需求绝对值只有2000余人,也就是说大约有1.5万专科生找不到饭碗。在清河小营一间阴暗的地下室里,我找到刚刚从北京某高等专科学校搬过来的张素艳,她谈到自己的择业经历时说,我父母均是下岗职工,尽管凭实力可以有专升本的机会,但昂贵的学费使我打消了继续深造的念头,只想找份工作报答辛辛苦苦养育我的父母。可每次应聘都由于我的专科文凭而在轻蔑的目光和嘲讽的话语中被刷了下来,连让我表现自己的机会都没有。我真的很伤心,难道专科生就不是人才吗?!她准备“漂”在北京,一边打工一边专升本。用人单位只认学历,不看能力的做法,使一些优秀专科生也未能幸免被拒绝的厄运。专科毕业生张燕,她说她3年前看到“名牌大学专科比一般院校本科强”的报道后,以高于本科录取线27分的成绩考入北京某名牌大学读专科,三年中两次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一等奖学金,她是班上第一个学生党员,英语通过了六级考试,是一名很优秀的毕业生。然而,她说自己求职时同样受到冷遇:我在人才交流会上好不容易看到一家单位没有写“本科以上学历”,只注明“外语四级以上”,便很高兴地上前询问:“请问,你们要过六级的学生吗?”“要,我们非常欢迎!”“那你们收专科生吗?”我小心地问了一句。“对不起,忘了注明,我们只收本科以上学生。”我只好带着一丝苦笑离开了……
自考生:我们都是被后娘养的?
宋慧青和另外8个姐妹租住在人民大学附近一所小学的空教室里。她来北京念自考快五年了,是9个姐妹中来北京时间最长的,她去年就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书,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份正常的工作,靠打工维持着生计,现实生活令她倍感无奈。她说:“自考生这个日渐庞大的群体,只有在被甜言蜜语引进校门时是‘宠儿’,当你交完那笔昂贵的学费后便被遗弃在社会的角落。‘没有考上大学就说明你们本身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缺陷’,这是开学典礼上我们辅导员的一句话,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无时不在刺痛着我的自尊。然而,无情的现实却证实,辅导员尖刻的话语居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小宋同室的小彭颇有些气愤地说:“社会定位使我们有了一个不能享受‘半票’优惠的学生证,有一个‘社会考生’的头衔。尽管国家有着‘获得自学考试毕业证书者享受与在校生毕业分配同等待遇’的明文规定,但我们这些根本称不上‘大学生’的自考生岂能与那些正规生相提并论?面对求职应聘,政府的承诺似乎无足轻重,用人单位只要一句‘你们不属于国家计划内的毕业生’,就足以挡死我们全部的求职之路……”
失误者:我的悔恨谁能体会?
刘刚是北京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毕业生,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现在他不得不租住一小屋继续搜寻他的北京梦。小刘是新闻专业毕业生,他很珍惜毕业前的实习机会,选择了一家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广播电台,他所实习的部门对他很满意,台里打算留用他。当台里准备和他签约时,可是他怎么也没想到,这家单位已经没有进人指标,也不能聘非北京生源的毕业生。于是他的档案被退回家庭所在地,当他再同家庭所在的省会城市几家新闻单位联系时,单位告诉他部门已经超编,已没有进人指标。一次次机遇擦肩而过,时过境迁,他的心里着实悔恨不已。
在选择“北漂”的学子之中,不乏具备相当实力者,只是由于缺乏经验,因一时失误而错过良机,面对就业进入“收尾”季节的现实,他们只有咀嚼着尴尬与悔恨的滋味加入“北漂”族以寻求机会。王磬梅是学生会干部、学生党员,在市里获得过不少称号,大概正是由于成绩骄人,所以迟迟不肯屈尊枉嫁。前一段学校组织选调优秀毕业生下基层,她是“头号选手”,报名之后,父母觉得让女儿到穷乡僻壤太苦,基层工作太难做,小王也没了主意,最终没去参加面试。后来一家市直科研单位来招聘毕业生,她也颇具竞争力,这回父母支持,可她觉得研究单位博士、硕士一大堆,她进研究单位只会承受沉重的压力,只好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