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毕业离校后档案的去向问题,这几天身边的很多同学都很着急。6月2日,学院通知说6月7日前一定要交上就业协议书第一栏,如有特殊情况的务必抓紧时间去团委解释原因,过期不予受理,档案将放到市人才交流中心,费用自理。
由于专业原因,今年我们班就业形势不算好,很多同学跑了很多城市,均不理想。直到5、6月份,本省一些同学迫于压力签了协议,只能“先就业,再择业”了。然而,我们共有7个同学分别被苏州、无锡、青岛、厦门的几家外企录用了,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签完协议,而且有3个同学已在公司上班一个多月甚至更长时间,当时学校也是同意他们去的。我们向学院及学校领导提出是不是可以暂时将档案放在学校,毕业后马上将档案落实过去,公司也都答应了。可是学校说不行,要我们都做人事代理,或者去当地人才交流中心,可是又没给我们几天时间。有的同学,虽然工作没着落,但想直接参加工作,希望学院将档案退回原籍,可学院却坚决鼓励他们考研,还说你们家乡落后,找不到什么好工作。
学校为何不愿留我们的档案呢?因为涉及就业率,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我真的不能理解,难道前两年学校96%、97%这么高的就业率,就是这样来的吗?难道就业率真的这样重要,真的高于一切吗?
据《解放日报》5月27日消息:从今年起,山东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将定期向社会公布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体系,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教学质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
难道就是因为这个吗?可是今年教育部和山东省人事厅都有文件下发说各个高校毕业生档案可以暂放在学校一至两年。有关“毕业生户口可存母校”新政策出台的消息在我校引起不小震动,在即将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中更有较大的反响。原以为“不用害怕6月份的‘大限之日’了,我一定可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现在看来一切都错了。
学校追求就业率,这是学校发展的一个方面,也有社会竞争的现实。但总得根据实际情况吧!100%就业率,这不大可能吧?那么前两年96%、97%的数字是不是也是通过别的途径得来的?真的不懂。
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日渐加大,相当多的毕业生都面临着要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找到理想工作的压力,而在离校前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也相对多了起来。一旦离校时还未找到工作,外地生源毕业生的档案和户口就要“打回原籍”,再找工作时的身份也变成了“社会待业青年”,不但增加了档案和户口调出、调进的次数,而且还增加了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因为这份压力,许多毕业生从大四就无心学习,一心想到社会上找工作,4年大学变成了3年,学校的教学秩序受到了干扰。
是的,学院希望我们为学院的就业率做点贡献,我们可以理解,也愿意为此去努力。但学校拒留档案的做法,是不负责任与自私的。你们得到的是100%的就业率,得到的是丰厚的嘉奖,而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