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学生毕业后,就再也没有和我们联系过,好像忘了自己曾以‘诚信’作担保,向我们申请助学贷款的事。”5月9日,面对记者,工商银行郑州五里堡支行的工作人员对能否收回发放给贫困大学生的600余万元助学贷款略表担忧。 2000年9月底,郑州某高校1797名贫困大学生用他们的“诚信”作担保,一次性向该行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600余万元。2001年7月份,这1797名学生中的463人走上了工作岗位。如今近一年过去了,这463名学生中的300多人在贷款分文未还的情况下,杳无音信。他们会按照当年的承诺偿还贷款吗?这让银行越来越担忧……
5月9日,记者在工行五里堡支行见到负责此项业务的郝绿波先生。他说,银行放贷时已考虑到这种贷款风险大,但行里思虑再三,为了学子们能完成学业,还是贷了。为防范风险,当这些学生在校时,银行就和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按时还贷的观念。去年6月学生离校前,银行和学校还专门召集他们参加座谈会,对他们晓以利害,讲明不按时还贷的后果,当时学生们承诺得也挺好。为保险起见,银行还和他们签订了毕业确认书,要求他们离开学校后,每个季度至少和银行联系一次,汇报他们的基本情况。
让人担心的是,这463名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中,除了七八个家庭条件好转已经还清贷款的外,仅有20多名学生按约定主动和银行保持联络,其余的杳无音信。银行只好主动出击。几个月来,郝先生和同事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联系400多名毕业的大学生身上,从茫茫人海中又“打捞”出了55人。可令人吃惊的是,有些联系上的学生竟称,他们已不记得当时毕业确认书的内容了,有的甚至不记得当时曾经签过确认书。
刚毕业就“失踪”,这是否意味着这些学生没有还款的诚意呢?郝先生说,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因为多数贷款还没有到期,但这却是一个“不好的苗头”,起码说明他们“缺少法律意识”,因为他们签过合同后却没有严格地去履行。(记者 闻向东)
来源:河南报业网-城市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