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12月份招聘旺季,广东各高校就热闹起来了。在接二连三的招聘会之后,毕业生们究竟得到了什么呢?
招聘会原是做秀?
早在11月,便有不少知名企业如某保险公司、外国某烟草公司等陆续把招聘会开进高校校园,于是乎毕业生们也开始忙碌起来。笔者走访了中大、暨大、华工等高校,却发现这种单个企业的招聘会虽然开得热热闹闹,但实际上能通过此路得到面试机会的人为数并不多,最后正式签订协议书的更少。在中山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勤工俭学的大四学生小陈告诉笔者,大企业来到学校开招聘会已经成了惯例,虽然每次都很火爆,但毕业生们也不过是投投一份希望渺茫的简历,听用人单位吹吹牛做做宣传,根本就不指望能够得到工作,只有一两个出类拔萃的人能够最终被录用。小陈说,有好几次她都是半途就退场了,连表都没有投。很多毕业生表示,企业实际上是打着招聘的幌子来做广告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扩大影响。12月15日,暨南大学中文系四年级的同学小赖在天河体育中心招聘会上看到某保险公司招聘业务主管等职位,满心欢喜地向公司投了一份简历,也被告知第二天去面试。16日,她便全身“包装”了一番到该公司去。当坐在面前的经理告诉她要从最底层的业务员做起的时候,她就有一种被骗的感觉。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还了解到,在广东省内各大高校网站的公共论坛上,流传着各式各样的帖子,介绍了历年和今年毕业生们应聘的各种遭遇,其中某保险公司、某电脑公司、某咖啡公司等大企业都成了同学们投诉的对象。学生们反映说,不久前某电脑公司在华工的招聘会竟然将面试拖到晚上11点半进行,现场组织也极为混乱,竟然将技术支持、销售、甚至是市场宣传企划放在一起面试。一些学生愤怒地说:“这是来招聘还是来做秀的?”华工的学生至今对前年某咖啡公司的“招聘事件”还记忆犹新:该公司在招聘时给大家免费发放袋装咖啡,结果大家回去一看,才知道全是过期产品。
买了票无法进场
进入12月,天河体育中心、赛马场等地的大型综合招聘会纷至沓来。在人山人海的招聘现场,到底有多少毕业生得到就业机会尚未可知,组织者的门票收入却非常可观。据悉,26日到29日举办的6场高校毕业生见面会的门票在26日早已全部预售完,而稍前体育中心、赛马场的招聘会也聚集了数以万计的毕业生。疲于奔命之后,毕业生们并没有对招聘会有什么好评,认为上当受骗的大有人在。15日的天河招聘会,广东工业大学的小江上午10点半到达现场,已经被告知不能入场,门口聚集了很多已经买了门票的大学生,估计只有1/4的人能够入场。各个用人单位的摊位几近被挤塌,场面非常混乱,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进不去。中大网站上当晚就有人评论:“没有这么多职位,卖的票似有几倍,注定了大多数的人肯定不能进场,就算进场了也不可能找到工作。”赛马场的情况也如出一辙。当天入场人数近4万人,附近交通为之阻塞,场面一度几近失控。见面会9时开始后,一些挂牌单位的档位仍空无一人,有的单位开场仅一小时就早早撤摊走人,明显是来做样子完成任务的。来自河南大学的小刘告诉记者,16日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有一场中国银行的专场招聘会,她和另一位来自浙江的同学好不容易买了票挤了进去,却发现他们只要“广东生源”,而事先并没有任何人说明情况。她说,到达现场的学生至少有一半是外地生源的。
这种逐渐形成的“招聘经济”饱了许多人的腰包,甚至出现假冒用人单位进行诈骗的现象。有人笑言,在招聘会里摆个摊位,专门收简历,仅回收简历夹出售就可以小发一笔。
呼吁规范招聘行为
广州大学毕业生小张告诉笔者,迄今为止他已参加了不下10个招聘会了,发出100多份简历,钱花了不少,但还没有一个单位与他签约,他们班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工作没有落实,大家都心急如焚。层出不穷的招聘会已让毕业生们产生了一种“鸡肋”心理:不去又不甘心,担心失去机会,去了又是受一肚子气回来。他们对记者表示,一些企业作秀型的招聘以及在招聘过程中对性别、长相等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已严重挫伤了大家的自尊心,浪费了大家的精力,对在校生也产生了不良影响,一些学生因此产生就业恐惧,对社会也有一种不信任情绪。毕业生们纷纷呼吁,政府应尽早规范招聘企业的行为,大型招聘会应避免滥卖门票等营利化倾向,防止有人混水摸鱼。对于假招聘真捞钱的活动,必须进行严厉制裁。(本报记者项仙君、实习生周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