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一周赶18场招聘会 人才大战昭示着什么?
发布时间:2001.12.23

来源:宣传部 编辑: 浏览次数:

    最近,北京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弥漫着人才大战的火药味:校园招聘栏信息撕撕贴贴,整个一大花脸;有的寝室一个上午能收到企业发来的招聘广告10来份;清华大学的学生一周内要赶18场毕业生招聘会;IBM把它的招聘现场搬到了高校对面的宾馆。各大跨国企业在校院里“你方唱罢我登场”,人才之争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除了校园这个主战场,人才交流会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日前,在国际展览中心、北京展览馆、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举行的三个大型招聘会不期而遇。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全国人才交流会上,共有十几个省市的1200多家单位参展。山东省派出的人才招聘大军占据了北展主厅的大半个展厅,西藏团不惜每个人6000余元的差旅费,派8名干将来东部抢人才……在北京、上海、广州,HRM(人力资源管理)成了当下最流行的词儿之一。

  很多人不禁要问,人才纷争的背后,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员应怎样优化。

  变化了的人才观

  中央电视台的一期《对话》栏目,讨论了这样一个话题:入世后,谁来当主角———海外归来派,还是本土派?

  入世后,企业面临两个趋势:跨国公司在中国大幅度地进行本土化,中国公司在大幅度进行国际化。唱大戏的主角该是谁?

  有一观众说,过去大家把人才叫千里马,为什么叫千里马,是因为很多人把他当马来骑,给他加点草,或者是加加鞭。现在,更多的人把人才比喻成高能电池,电用完了就充电。这个人才观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

  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的回答很精彩:“海归派”是少数,它不可能满足我们入世后对人才的大量需要,如果我们寄希望于“海归派”注入我们的大企业或者政府机构的话,从数量上讲是不现实的,而且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人才结构。

  从中国国情出发,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怎样加强提高我们本土派的素质问题,而且“海归派”与本土派之间要相互学习,本土派人才最重要的是怎样加强规则的意识,加强竞争的意识,加强职业道德的意识。“海归派”只能在过渡时期发挥桥梁作用,以后当中国本土派人才都进入国际化的事业,具备国际化的职业道德素质的时候,就分不出“海归派”与本土派的区别了。

  呼唤职业化人才

  入世的前夜,11月10日,很多人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堂度过了一个不寻常之夜,主办者“北大在线”选中的是“人才命题”。

  IBM莲花软件公司的总经理刘洪给这个命题加了一个脚注:深蓝。他把人才比喻成蓝色的,是因为蓝色代表海洋,具有最大的包容性,神秘而富有梦想。IBM的人才培训计划就叫“深蓝”计划。

  北大在线总裁倪金磊说,他在美国呆了数年,硅谷人给他最大的启示是职业化的程度相当高。他说,其实中国在专业化的程度上,尤其在IT行业,人才不比美国的差,但中国人的职业化程度显得不够。一个企业要发展,不可能只靠一两个职业化的个人,真正需要的是营造职业化的“场”,也就是职业化的环境。

  思科系统中国公司的隋成岩经理也认为,现在中国大陆人才缺的不是学历,大陆的员工与台湾、香港、国外的员工相比,专业水平毫不逊色,可跟别人拉开距离的就是考虑问题的方法,对待做事情的态度,一句话,我们缺的就是职业化。“中高级管理人才、职业化人才将是入世后人才大战的焦点。”一位人力资源专家一语中的。

  追求高素质

  在今年的全国人才交流会上,可谓会中有会。进水泥地大会场,只要出10元钱的门票,什么学历的人都可以。而要进铺满红地毯的小会场“高级人才洽谈会”,就要硕士、副高以上的证书或留学人员的个人护照等证件了。当时就有媒体把这称做“红地毯人才”和“水泥地人才”。

  如何完成“水泥地人才”向“红地毯人才”的转换,如何使自己“职业化”起来,几乎成了人才交流会绕不过去的话题。

  爱立信人力资源部副总裁牛艳娜女士给我画了一个大三角形。她说这个三角形就代表着入世后人才的素质,这三个边,第一个指专业技术能力,它包括专业技能的熟练度、技术的开发能力等;第二个指人际交往能力,它包括与他人合作、与团队合作的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亲和力等;第三个指商务能力,它包括财务知识的储备、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对市场前景的预测等。

  “做到具备这三种能力的人,很难,但只要你是有心人,你就能做到。”牛女士的语气柔和而有力。(来源:《解放军报》/从玉华)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