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CQ风靡大学校园 走进教师和学生之间
发布时间:2001.12.13

来源:宣传部 编辑: 浏览次数:

  主持人:刘茜  友情主持:孔祥乐

    聊友:北京科技大学辅导员老师 刘东、文法学院学生 韩瞳、于琦、于宏杰、王跃军

    坐堂嘉宾:北京科技大学心理学副教授 王爱红老师 

    主持人:OICQ既网上聊天,风靡大学校园。在大大小小的高校网吧中,多数的大学生都是在网上一边聊天一边做着自己的事,有的同学干脆就是为了聊天而上网。对网络的痴迷曾经引起过很大的社会争议,有的同学因交网友不慎而误入歧途,也有的同学因沉迷其中,严重影响学习。因此,大部分的家长、老师都对网上聊天持反对态度。能不能将网络也作为我们老师教课或与学生沟通的媒介呢?这样,也许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刘东:我当学生时,网上聊天并不十分盛行,我觉得它太浪费时间,对聊天不感兴趣。没想到毕业后留校当了辅导员,上网聊天却成了我工作的一部分。刚刚毕业我就当上了文法学院的六个班185名新生的辅导员。我的年龄与学生十分接近,学生中又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女生。一开始,我没在意,以为有了问题学生会来找我。可是开学没多久,问题出来了:有的学生考上大学不思进取,经常逃课上网聊天;有的学生学习很用功,可数学、计算机考试怎么也过不了关;有的学生处理感情问题不得当,三天两头的换朋友。却没有一个人来找过我。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改变我的工作方式。经过慢慢地了解,我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OICQ号,其中许多人也非常喜欢上网聊天。于是我也申请了OICQ号,并在年级大会上向学生公布。学生们一开始笑,后来有人鼓掌。第一次我上网就跟20多名学生成为了好友,通过网上与学生的交流,我很快知道了他们的一些烦恼,也便于指导他们。 

    于琦:网上聊天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洪水猛兽”。我们渴望交朋友,希望有人能倾听我们的心声,通过网络,我们能交到一些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朋友。痴迷其中的人只是少数自制力差的人,这样的人不痴迷于网络也会痴迷于别的事物。不能将罪过归于网络。另外,刘老师的方法很好。我是那种不会将想法和老师当面说的人,有一段时间我对学生干部有些意见,觉得老师对他们有些偏心,而他们也不干什么实事。心里有点不痛快,就隐藏了名字用OICQ向老师讲了自己的想法,老师也在网上说出了学生干部“夹”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并且还要兼顾学习与工作的难处。交流之后,我的心里舒服多了,也理解了学生干部的“苦衷”。经过几次沟通,我也消除了许多顾虑,公开了我的名字。 

    韩瞳:在网上与老师交流,心里比较放松。聊着聊着你会忘了你们之间是师生关系,只把他当作一个网友,平时有顾忌的话题都可以在网上谈出来。比如有一名同学,家中出现了很大的变故,上学的费用交纳起来有了难处,大家通过OICQ知道后,很快就替她解决了问题。 

    于宏杰:OICQ是成功利用网络的例子,它让网络更普及,也起到了更积极的作用。我认为每个老师都应该利用OICQ,因为大学中没有固定的班,也就失去了老师与学生传统的沟通媒介,而师生之间还是需要找到一种方式进行交流的,为什么不用它呢?而且它还不受空间的限制,父母也可以用它与老师交流。像我在校当大学生志愿者期间,开销比较大,父母以为这种活动学校会解决饭费,以为我是在乱花钱。可直接打电话问老师又有些不好,于是我就把他们叫到了电脑前,让他们在网络上向老师了解了真实情况。 

    主持人:这可真是新型的师生关系。第一位同学说得没错——网络不是洪水猛兽,不要出现过负面影响,我们就去否定它。这不,好好利用一下,它居然成了老师与学生交流的第二课堂。 

    王跃军:通过网上聊天可以让同学说出心理话,反应出真实的想法,增加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学生干部的沟通。让大家相互知道对方的苦衷,多一些谅解。虽然上网聊天不能面对所有人,但可以播下传播的种子。 

    嘉宾点评:我原本对网络聊天持冷漠态度,因为我认为人际交往中不应有过多的虚拟成分,而老师与学生在网上交流很少听说,可事实说明效果还是不错的。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老师的真实身份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而学生又可以匿名与老师毫无顾忌的交流。传统的交往方式往往有种种限制,而网络在目前的各种方式中显得相当自由,加之虚拟世界中的聊天能将他们潜意识中的一些想法得到有效宣泄,适当进行这样的活动对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处。对刘老师的做法是一种大学生工作的有益新尝试,其实网络聊天就像白纸一样,你可以把它涂黑,也可以在上面画出美丽人生。 

 
《光明日报》 2001年12月13日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