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汪燕辉、赵媛媛报道) 在人大的一间教室里,20名男女学生围坐在一起,其中4位同学抽取四个密封的纸袋,一位女生尴尬地拿到一个避孕套。一男一女两名同伴教育志愿者对此游戏解释:“无论是一无所获,还是无可奈何,你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对你的选择承担责任。今天我们来分组讨论婚前能否发生性行为……”这是记者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同伴教育活动上看到的一幕。
同伴教育与以往教育形式最大的不同是由老师对同伴教育志愿者进行培训,这些志愿者再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同学间的座谈等形式传达到学生当中。志愿者接受6个小时的培训可以获得性病艾滋病预防、生理知识和安全性行为等方面的知识,再通过游戏、分组讨论、辩论等多种模式,让以前学生们不愿多谈,而事实上又有了解必要的知识传达到更多的同学。一位社会学系的学生告诉记者:“同龄人在一起比较放的开,大家能很坦诚地直面性的问题。”
据了解,该活动的全称为《性病、艾滋病预防及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是澳大利亚皇家妇女学院和北京、上海两地高校的合作项目。目前北京已有十几所学校开展了此项活动。据北京大学医学院健康教育教研室的常青副教授介绍,同伴教育在使人们形成正确的知识、态度、行为方面发挥着十分有效的作用。同伴教育的本质特征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相互融洽、有信任感的同龄伙伴关系,而非师生关系,因而便于通过人际交流与反馈,相互分享生活中有用的经验和信息。据悉,同伴教育方法今后将在我国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和推广,使青少年成为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