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我还是信试卷 “中国人个性测量表”近期将出炉
发布时间:2001.11.16

来源:宣传部 编辑: 浏览次数:

   “你是否会在晚上小心翼翼地关好窗门?”,“你是否会为你的容貌感到烦恼?”--或许你会因为它仅仅是普通的日常生活问答而不以为然,但当它可能成为今后协助公司做出人事升迁决定的一把“标尺”时,你还会这样认为吗?

  记者昨日从香港中文大学获悉,一项旨在准确度量华人特质的“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将于近期出炉,这项由该校与中国科学院研究达10年之久的测量表将通过一系列关于  
日常生活的问答,避免了西方测试表中没有考虑华人心理特征的因素,成为全球首套切合中国内地、香港地区及东南亚使用的评估和培训机制。

  无独有偶,目前上海市一套对于企业经营者进行资质评估的测试方案正在运行中,其蓝本为国际上流行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昨日,记者亲身体验了一番“西版”测评。

  负责上海市经营者资质评估测试的市经营者资质评价中心副主任曹钟勇博士告诉记者,该套测试题主要以EPQ以及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16PF)为基础,辅以国内心理学专家的略微修改和补充。

  EPQ关于个体性格测量中共有88道选择题,尽管在答题之初,首页说明告知测试为“日常问题的回答”,但记者仍发现,其中所出现的部分问题设计场景在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并非常见。

  例如:你手里拿着一支装有子弹的枪,你是否必须把子弹取出方才安心?

  一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国人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往往半晌才能做出答案,而且不少人在答题之后,根本不知道为何得出该选项。

  在做到第41题时,记者又一次陷入思考———“如果发现了别人的缺点,你是否会不计一切地提出指责?”据工作人员告知,按照东方人喜好谦和以及“中庸”的传统观念,中国人往往会做出“不是”或者“不置可否”的答案,而按照西方人的理念,他们并不能将此举理解为是一种谦和。

  曹博士告诉记者,尽管在测评的准确度上,该测评方案有着诸多优势,在测试表运行的2年多以来,有近3000人进行过测试,但能大范围为企业人士所认同还有相当的距离。

  记者在一家公司招聘现场了解到,该公司早在一年前便弃用了EPQ问卷,原因即为问卷中很多问题的设计并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按照该公司一位老总的话来说———“与其让答题人莫名其妙选一通,还不如我自己凭直觉主观判断。”

  据记者了解,个性测量在西方国家并不是件新鲜事,大多数就职于国外公司的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初次应聘于某企业,会历经一次“奇怪”的考试———对一份涉及到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作答。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编制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该问卷1952年发表,1975年最后修订完成,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我国心理学家则据此修订出中文版本,至今仍为国内部分企业广泛使用。相较于此,此番“中国人个性测量表”的出炉难道真的能够推陈出新?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张妙清教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香港过去也主要运用外国的个性测量表来评估员工,但在实践中却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题目未能顾及到中国人重视面子、谦让及喜爱和谐等心理特质,测试往往会出现偏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针对华人的这套测试系统中,专门设计出“面子”、“人情”、“现代”、“节俭”这样的符合华人性格特点的具体项小量表。

  参与测量表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建新博士则更为形象地向记者描述了其中“奥妙”:

  例如在“面子”量表中的两组问题:结合自己实际情况,以下的情况你是否有过,

  问题一:到外面吃饭,自己兜里钱不多,却要抢着付。A是B否

  问题二:听到自己的一个好朋友取得好成绩,内心感到失落。A是B否

  张告诉记者,由于传统文化理念的原因,这种在西方人看来完全不需提的问题却时常能在华人聚集的场合看到,与其他类型的问题一样,回答这种问题同样并没有正确与错误答案之分,无论你选择A或者B所反映的仅仅只是答题者的一种性格状态,但由于国外的测试题根本不会考虑到这个方面,因此在对于华裔答题者的测试中,或多或少会缺少在此方面的测试数据。

  与此类情况相同的还有在“现代”量表中的两组问题:你是否持有此类观点:

  问题一:相信俗语“家和万事兴”。A是B否

  问题二:能够接受未婚先同居。A是B否

  张介绍,此外,在临床量表中的“躯体化”也可集中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理念的巨大差异。例如当答题者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你有时会情绪不好”,如果他真有此种情况,往往会下意识地从自己身体上去找原因,是身体的哪儿出了点毛病,是不是需要吃补品了,却没有想一想或许是心理上出现了小问题,因而在作答中,往往因惧怕给人以“身体不好”的印象而答“否”,完全忘记了“有时会情绪不好”是一个人的正常现象。

  他告诉记者,在全部的510道选择题中,之所以没有采取国外常有的“无所谓”或“不置可否”的选项,主要缘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如果有此选项,将会有一大部分答题者选择该项,从而导致测试数据失真。

  答题者接受测试,难免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测试表能做到“火眼金睛”,一下子揪出那带有个人功利主义色彩的“狡猾之徒”吗?

  张建新对此的回答是,“八九不离十”。据介绍,三大量表中最后一项———“信度量表”便是测试系统的“测谎仪”。该量表分为“好印象”和“低频”两个具体项。

  例如“好印象”中一道问题———“你从不说谎”,如果答题者选择A是,检测员将认为其因为自身利益说谎话而判定测试无效,原因是作为一个正常人,不可能从来不说谎。

  据了解,这些“火眼金睛”们并不是集中在一起给答题者作答,在它们的分布上也根据心理学原理颇具“考究”。

  例如,问题一:你喜欢在大众面前表露自己。当答题者选出选项后,又过了50道题,另一个问题随即摆出:你很喜欢获得大家的注意。再过了数十题之后,出现了第三个相同类型的问题:你是不是潜意识里有当“头”的意识。

  如果答题者因为个人功利考虑在第一个问题出现时回答“否”而没有“落网”,但在第二个问题出现时却回答“是”,对于第三个问题的回答又变成了“否”,那么该答题人将因为前后逻辑混乱而被取消答题资格。类似的“机关”还有回答问题的考虑时间等。

  曹钟勇认为,个性测量表仅仅是一种对被测试人基于客观判断的一种手段,必须再融入对被测试人包括面对面交谈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比较,才能做出结论。

  他告诉记者,对人的评测最早源于中国周朝,那时对于人的判断多为主观感受,到了公元1686年,西方开始在医疗心理疾病方面运用测量手法,例如通过钟摆测量人的思考速度,此后,西方以解剖学为基础,注重运用实验数据的方法进行心理学研究,中国在18世纪开始引入了西方的评测方法,但仍旧停留在以主观臆测为主,因此,在测量个性方面,如何将“古为今用”的思考方法和“洋为中用”的客观数据手段有效地结合,将决定中国市场对“中国人个性测量表”的认同程度。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