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当兵为的啥 应征学子述说军人情结
发布时间:2001.11.08

来源:宣传部 编辑: 浏览次数:

   军营之门,首次为在校大学生敞开了。

  大学生,想当兵吗?大学生,要当兵!

  在同济大学,在华东理工大学,在东华大学,在财经大学的校园里,军歌四起:“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

  4所上海首批征兵试点的大学,40个征兵名额,短短几日,已有400多名学生报名竞争。“名额太少,能不能‘扩招’?”“外地学生能不能报名?”“征兵条件能不能放宽?”征兵报名处,大学生们询问声声,报国情切。某区武装部一位政委说了三句话:“很惊讶。没想到。真感动!”

  记者闻讯走进一所所校园,走近让人“惊讶、感动”的大学生,问:中断学业去当兵,为的啥?

  橄榄绿,唤起军人“情结”

  “国庆50周年阅兵式,你看了吗?海军、陆军、空军,整齐划一的方队,排山倒海般挺进;飞机、坦克、导弹,各种现代化装备,威武雄壮。告诉你,看了电视,我一夜未眠。”东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小周兴奋地讲起他的军人“情结”。

  小周说:“我就崇拜军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他还说:记得1998年的“抗洪救灾”吗?抗着一袋袋沙包的官兵,在风雨中,在滔滔激流中,用血肉之躯保家卫国啊!有个电视画面令他永远难忘,抗洪救灾的官兵胜利完成任务要离开,那个城市数不清的市民百姓走出家门,念念不舍地拦住了一辆辆军车……他说:“当时我在心里发誓,就要当这样的兵!”高考填志愿时,他又郑重填了所军校,却被东华大学“抢”走。

  在校大学生也可以参军了。消息传来,小周惊喜!过去,我国一直把在校大学生作为缓征对象,每年只在已毕业的大学生中征集部分人员入伍;今年,我国首次在高校大学生中征兵。东华大学正是试点学校之一,且仅限上海籍男生。“绝好的机会,岂可错过?!”小周有点“踌躇满志”。

  东华大学广告设计专业的孙振辉这些天忐忑不安,前两天经过体检,视力没达标,不知道会不会被刷下来?思前想后,小孙还是不愿意放弃这个当兵的机会,他写了一封“决心书”,郑重地交给学校武装部。当兵他看中什么?“磨炼人啊。”

  当兵还真不容易。身体条件、政治素质样样得过关。竞争者多了,还得把各人的日常表现、大学里学习成绩、甚至高考分数拿出来比一番。

  神圣的橄榄绿,是许多大学生心底的向往。

  身在校园心在军营

  还是有人不理解:“好不容易考进大学,现在中断学业去当兵,值不值?”

  东华大学征兵动员会上,请来部队一位现役指导员来作报告。这位指导员1992年大专毕业,有一份很好的工作,有加薪、升职的机会,但还是毅然选择了当兵。那么多年过去了,他后悔吗?艰苦的军营生涯究竟给了他什么?学生们想知道。

  “现在的军营,不仅锤炼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你们更要知道,现代化的部队,在科研、教育上,有自己的特色,水平绝不低!”一番话,让许许多多学生“心头一震”。

  同济大学信号控制系的陈敏军,在学校听到征兵的消息后,立刻打电话向父母“报喜”。可父母不同意:“现在学习中断了怎么办?以后就业拖延了怎么办?”第二天,爷爷也来劝说:“你一直是最乖的,这次怎么这么倔呢?知道吗?你爸妈昨天夜里都没好好睡。”

  让家人担心,小陈心中不安。可是,有这样一个机会塑造自己“军人的气概,男子汉的精神”,他实在不想放弃。何况他相信:在部队一样可以学到“新知识”,关键在自己把握和努力。小陈说:家人的思想工作,他会好好做,好好沟通。

  “如果有幸穿上军装,我会对父母说,相信我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说着,小陈的眼圈有点泛红。

  尽管还不知道能否被录取,许多学生已经在憧憬穿上军装后的部队生活了。华东理工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一位学生说:“学习知识不能放松,军营里有专门的时间给我们学习,我会请同学们寄一些书籍、资料,有空的时候就抓紧时间学,还要拉上战友们一块儿学,掌握最新科技信息,跟上时代发展。”也有学生说:“如果能参军,我会在部队里刻苦训练和学习,掌握先进的武器装备,日后创造新的军事理论和战法。”

  搁笔从戎一路绿灯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高级军事指挥官。”同济大学建筑装饰技术学院的王学涵雄心勃勃。

  小王是个“军事迷”,中学时就已经读过克劳塞威茨的《战争论》以及《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著作,讲起一些著名的战役如数家珍。他最关心的问题是:“退役后,我能不能转入部队院校深造,念军事方面的专业?”得到的回答令他欣喜:“当然有机会。”

  对大多数参军的学生来说,退役后则一般要回到原学校原专业复学。记者问:“有的专业更新快,回来后学习不适应怎么办?”

  有关的相应政策让大学生放心:“对一些变化更迭较快的专业和课程,可准予复学学生转专业和选择新的课程”。还有让一些当兵大学生更满意的规定:“在批准在校生入伍时,可根据其所学专业分配到相应的部队服役”;“复学后报考研究生的,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取”;“在校学生入伍服役两年内,由所在民政部门按本市有关规定,每年发给其家属优待金”……

  一路绿灯。

  “有了这些优待政策,我们还有什么后顾之忧?”一个个学生对记者说。

  下个月中旬,本市首批大学生新兵就要离开学校,踏上新的征程了。

  搁笔从戎,献身国防,一腔热血,满怀抱负。在这些热血男儿的身后,将有许许多多双热切关心的眼睛。

  “同学们,你们到部队以后,学校会对你们每个人进行跟踪培养、教育,时时关心你们的成长;你们凯旋的时候,学校将为你们开庆功会,还要专门为你们开设后续教育!”这是同济大学校领导对报名参军的学子道出的殷殷期盼。

  有志参军报国的青年学子,对此报以热烈的掌声!(本报记者徐敏、本报实习生程劲松)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