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威慑”——20世纪一个术语。它含有一个意思:核武器的出现,使人类掌握了毁灭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使拥有者不敢轻易使用。但在21世纪,核威慑存在着“被解禁危险”吗?中国,是否需要制定民族在最坏情况下生存的应急方案?
缺少“核文学”的中国
作为核大国,在中国,20多年来对于核武器的议论少了。中国停止核试验,也没有引起国人多少关注。卡拉OK歌声代替了炮声。
另外,中国并不是“被核爆国”。而且,因为拥有核武器,自以为不会遭受核攻击。平民中,没有核讹诈的意识。很多老百姓说不清原子弹和氢弹是怎么一回事。
但核恐怖却一直是国外最热的话题。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经常反映的两个主题之一便是核威胁。他始终被全人类毁灭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所困扰。他的小说,表现了很强的“人类意识”。
安部公房在《樱花号方舟》中,也以近于黑色幽默的笔调,讨论了这个问题。主人公为了躲避核袭击,在废矿山中为自己建造了巨大的地下隐避所。
在美英等国,核战争是科幻小说和电影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西方国家,普遍有一种末世忧虑感。
日本曾遭受核袭击,因此很敏感,但作为核大国的中国,缺乏对这方面的关注,似乎是说不过去的。
再推广一些看,中国对涉及“毁灭”和“末日”的问题,似乎都是比较禁忌的。
在中国,讨论核危机的文学家,几乎是没有的。越来越多的文学家专注于描写两性关系和世间俗事。
中国作家可以说还不具备作为世界公民的心态,去发现那些全球话题。因此我们没有“核状态”文学。没有这样的关注。
文学家的心态,可以说代表了全民的心态。国外发生危机,大家都在隔岸观火。对于世界,中国人并没有一种“无法逃避的责任”。
过去20多年来,中国人的安全忧虑,主要是边境、国土问题。核忧虑很少。50多年没有核战争了,人们都麻木了。尤其是,我们对核战争的概念,还还停留在那种大规模毁灭上。
核战争再次报警
最近,随着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加剧,世界面临新形式的战争。有国家放言,对付恐怖分子,不放弃使用战术核武器,包括中子弹。
而有关恐怖分子可能策动核武器突袭的消息,更是多有所闻。恐怖分子已经宣称,要用核武器袭击西方世界。
波兰反恐怖分子组织的一位退休将军佩泰利斯则警告,任何一个城巿都可能成为这些狂热者的目标。这些恐怖分子下次将会使用核弹。据一些恐怖主义疑犯作证指出,一些国际恐怖组织一直企图以化学和核武将自己武装起来。
美国战略研究人员却指出,核武器有流失的危险,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局势动荡不安,可能使得该地区的核武器及核材料极有可能被武装恐怖分子所利用。
他们指出,一旦核武器的储存地点被的恐怖分子所掌握,再加上看守核武器的保安人员也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同情者,那么当地安全部队将很难防范这些极端组织劫持或偷盗核武器的行动。届时,全球反恐怖行动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发达国家:新世纪的核恐怖策源地
近年来,霸权主义更加嚣张,也使核恐怖增加了。美国是惟一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它在使用这种毁灭性武器时的心理承受力其实比谁都大。
回顾历史,早在1945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草拟了第1496号秘密文件,提出了用核武器实施第一次打击的政策,并确定苏联是主要对象。
1948年柏林危机时,美国又推出了“烤肉机计划”:用34颗原子弹一次性轰炸苏联24个城市。如果战争持续两年,还将再投200颗原子弹,共炸死700万人。
1950年朝鲜战争时,杜鲁门又考虑使用原子弹。后来艾森豪威尔再次准备使用。1954和1958年两次金门、马祖事件中,美国也考虑过使用小型核武器。
美国在1954年还曾提出以两颗原子弹拯救被围于奠边府的法国军队。但该计划遭到盟国拒绝。
1956年10月苏伊士运河危机时,艾森豪威尔表示,美将对苏联实施核打击。
1962年的古巴危机再次把世界送到了核毁灭边缘。
1969年11月,美国又搞了“歪球计划”,尼克松计划以对越投战术核武器结束越战。但在最后一分钟被放弃。
1970年,巴解游击队和约旦军队发生战争。为阻止苏联进入中东,美国又威胁使用核武器。
1973年“十月战争”时,美国核力量再次进入大规模戒备状态。
1991年的海湾战争,其实是核生化武器威慑环境中进行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当时美驻海湾军舰上至少部署有100多枚带核弹头的巡航导弹。美国当时也称如果伊使用大规模杀伤武器,美国“不排除使用核武器”。
美国前国防部长温伯格说过一句话:“常规威慑在那里失效,核威慑就在哪里开始。”
在21世纪,常规威慑在恐怖主义袭击下显示出无效,因此,美国等大国又有了“用核”的放言。
后核时代
专家指出,世界进入了“后核时代”。
在这个时代,发达国家虽然放弃了制定长期核战争的计划,减少了核武器的数量,却扩大了打击目标清单。发达国家还认为,在敌人使用生化武器袭击之后,就可以使用核武器还击。
美军仍应准备用核武器袭击俄罗斯的军方和非军方领导机构以及核部队。美国将继续核武器作为在“不定期的未来”的国家安全的基石,美国将继续保有轰炸机、陆基导弹和潜载导弹三位一体的核力量。美国的战略目标计划据说已发展到第八号,其中对付原苏联的目标就有5000个。
英法是中等核国家,跟美俄一样,也都没有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权力。英国认为核武器是赢得未来战争的决定性武器,法国也很重视实战准备。
即使美俄按已签定的条约在2003年前分两阶段实现削减计划,世界上仍将存在核弹头7200至7700枚,估计当量在3亿吨梯恩梯以上,足以反复毁灭地球多次。这样大的当量,当然会被当作军事力量的主要支柱。
另外,核俱乐部仍在扩大。起码有44个国家具有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和愿望。其中有一些,没有宣布,但已被公认有核武器。其中包括印度、南非、巴基斯坦、阿根廷、巴西、伊拉克、利比亚等。
随着能源紧张,核技术的运用更加普遍。拥有核电站的国家越来越多。从核反应堆开始运转到制造出原子弹,只需三四年时间。
后核时代,就是以往核均势被打破的时代。另外,由于技术错误,“偶然”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增加了。
核武器概念的逆转
一般认为,核武器毁伤力大,谁也不敢贸然使用,它随着高科技的进步,这种看法过时了。
核武器共有四代。第一代是用轴或钚制的造的原子弹,制造这种原子弹的技术,从互联网上就能查到。第二代是氢弹。这种武器技术已成熟,再要突破不太可能。第三代是效应经过“剪裁”或增强的核弹,即减弱某种效应而增强另一种效应的武器。如增强辐射弹、电磁脉冲弹、核爆炸激励的定向能武器等。第四代是如今的核武器。它以原子武器的原理为基础,所用的关键研究设是惯性约束聚变装置,其发展不受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限制。在军事上,这类武器不产生剩余核辐射,因此可以作为“常规武器”使用。
第四代核武器的研究是对核军备控制的挑战。它巧妙地绕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限制,其基础又是民用核科学研究。
现在的战术核弹,品种很多,当量很小,其发展已成为热门。有战术核导弹、核火箭、核炮弹、核地雷、核航弹、核鱼雷、核水雷、核爆炸装置等。有一种核弹,大小和形状都如手提箱。
核武器还与常规武器渗透,出现了“插件式核部件”,插入核部件时,即为核弹,未插入时,即为常规弹。
还有发射手段通用化。战术导弹与火箭,既能发射常规弹头,也能发射核弹头。
总之,使用战区核武器在技术上越来越简便可行。
核打击更具现实性
未来战争中,核打击不仅可能存在,而且更具有现实可能性。
苏联和华约解体后,美俄双方的战略关系从对抗为主转变为以合作为主,这使核大国对第三世界运用核打击手段的制约因素大大减少,其自身遭受核报复的危险大大降低。
据悉,美国军方一直在研究在地区性冲突中使用小型核武器的可能方案。美国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为防止像萨达姆这样的人拥有核武器,在核战争问题上,有选择地使用较低能量的核武器是“一种有效办法”。
现在还出现了“核差距”问题。这使有核国家对无核国家、核优势国家可以对核劣势国家或无核国家借“核技术差”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一举摧毁对方核能力。由于技术差距悬殊,受打击一方无法进行报复,或者害怕更大的核打击而不敢报复。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国防部就曾决定,当耶路撒冷神庙遭到第三次毁灭时,即使用核武器。而对手均是无核国家。
国内一些军事理论家也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使用核武器的战争将仍然存在,“非常规化”将是未来战争的基本特征。如果交战双方拥有核武器的实力处于不均衡状态,则发生核战争的可能性较大。
不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
除中国外,世界所有核国家都未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相反,不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越来越受到这些国家的重视,因为这是更加灵活主动的一种国家战略。
英国国防大臣1993年11月再次强调将保留在危机时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权利。俄罗斯1993年在新的军事学说基本原则中称,不排除对那些同核国家结盟对俄发动武装进攻或同核国家一起对俄采取军事行动的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这意味着改变了前苏联1982年声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
美国更是重申不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早在1997年,五角大楼就发表了一项国防研究报告,鼓吹在海外驻军并实行核威慑,以便使诸如俄罗斯等这种潜在的“战区势均力敌的力量”不敢用武力解决争端。
中国还会不会面临核讹诈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迫不得已做出的决定。中国研制和发展少量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的需要,是为了自卫。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做出并恪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中国还无条件地承诺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武器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但是,这无疑也将使中国面临新的核讹诈。
中国要应对的首先是局部核战争的威胁。
现在,核武器已经微型化和可控化,其威力可以控制,精度又高,只对战场目标产生毁伤而不会波及战场以外居民。这大大降低了“核门槛”。这样,使用核武器就可以被接受。
战术核武器的当量已降为10吨,与常规航弹相差无几。中子弹则被称作“干净的核武器”,可以杀伤人员而不污染环境。还有使核弹的高温等离子体沿着一个狭窄方向喷射的“定向等离子体”武器,可以杀伤范围控制在军事目标附近,而不殃及平民百姓。这说明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的界限日益模糊。大国可以把核武器当常规武器来用,可以避免“核冬天”,从而使核武器的巨大毁伤力的惧怕消失,成为局部战争中实现有限目标的打击手段。
以前,认为核武器是一种“硬性武器”,像原子弹、氢弹等,杀伤有生力量、破坏武器装备和工程建筑。现在发展出了针对电子装备、通信联络为目标的“软性核武器”。如电磁脉冲弹,打击对象不是有生力量和装备,而是敌方的电子设备。这已不是传统的核武器,而带有常规武器的特性,很难成为敌方用“硬性核武器”进行报复的借口。
还有“直接核武器”和“间接核武器”。投在广岛的,可称作“直接核武器”,直接用核能瞬时产生的光辐射、冲击波、放射性沾染等杀伤人。但现在发达国家正研究利用核能瞬间释放或受控释持续释放的能量,转换成另一种能量来杀伤人和破坏装备,产生作用的片刻已没有核武器的影子。如某些定向能武器。
核扩散增加了核武器在局部战争中的使用概率。现在许多国家都拥有制造核武器的技术。据估计,到2010年,核俱乐部的成员还将包括日本、越南、南朝鲜以及我国台湾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其中某些冒险性极强的国家和地区,在关键时刻可能会“情不自禁”地触动核按钮。核技术公开化和核装备普遍化是大趋势。
制定民族在最坏情况下生存的应急方案
现在,世界正在进入一个不确定和不稳定的时代。从最近世界的局势变化看,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因此,应有在最坏的情况下,如何使民族生存下去的应急方案。
杜鲁门在他最后一篇国情咨文中曾说:
“从现在起,人类进入了一个具有毁灭力量的新时代……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所取得的任何进步,没有是别人达不到的,任何优势都不过是暂时的。未来的战争将是一次打击就能使几百万人丧生,就能摧毁世界大城市,就毁灭以往文明成果的战争,而且,将破坏几百代人缓慢而艰苦地建立起来的文明体制。这样的战争不是理智的人可以选择的政策。”
半个多世纪后,这种说法并没有过时。毁灭文明的,已从单一核武器发展为多种手段,并注定还将发展。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增加了这种危险。
在地球生命40亿年的进化史中,曾有着惊心动魄的一幕:恐龙在陨星撞击下逐一死去。事实上,当撞击刚刚发生后,恐龙仍有残存。但恐龙不懂得在灾难后自救,所以最后都死光了。
人类不一样,我们有思想,有技术。如何避免灾难是一个方面,如何在灾难后保存文明的火种,是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民族生存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