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低成本扩张 贵阳一公办大学合并一国有企业
发布时间:2001.09.13

来源:宣传部 编辑: 浏览次数:

    9月20日,贵阳金筑大学今年从全国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录取的1900余名新生就要进校了。尽管人数比去年整整翻了一倍以上,但谈及学校的硬件接纳能力,该校党委书记任钢建却显得成竹在胸--等到与现有校园一墙之隔的贵阳红星机床厂,包括一座厂办公楼在内的两栋楼房被腾出来之后,预计将能入住七八百名学生,宿舍居住的紧张局面即可得到缓解;与此同时,厂职工俱乐部也正被改建为新的学生食堂。

 
  令任钢建和同事们感到兴奋的是,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没有多少“破费”的前提下实现的。对于长期一直受发展空间制约的金筑大学而言,这可以说是该校自今年4月“吃掉”同样行政级别的国有企业红星机床厂以来,所获得的第一个直接、看得见的“好处”。而有关信息表明,此一以“一校两制”为核心的“校企合并”行动,在国内高教界尚属首次。

  “不久,横亘在校企之间的围墙会被推倒,按照建设一所在全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有影响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综合性大学的要求,我们将把二者共计近700亩的土地连成一体进行高标准设计、规划,本月底即将由市财政斥资200万元向全国公开招标。”任书记说:“有了这片广阔的天地,我们的近期目标是,用3至5年时间,使金大在校生达到万人规模。”

  由贵州省贵阳市政府创建于1984年的金筑大学,是专科层次的地方性普通公办城市高校,也是贵阳市属惟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直到90年代初,该校还只拥有市中心区一块面积仅12亩的狭窄校园,与“大学”形象极不相符,由于条件简陋,1992年被原国家教委责令整改。

  此后,金筑大学迁到了市郊龙洞堡贵阳市技工学校之内,虽然这片校区有200多亩,然而,一则其属于技工学校、管理体制不顺、金大没有足够的建设自主权;二则随着近年高校大幅扩招,金大新生录取数连年翻番,统招在校生由1996年的区区100人上升至去年的1600多人,因此,各种基础设施都无法满足形势发展的需求,他们感到捉襟见肘、“呼吸”困难,部分学生只有安排到附近其他单位上课、住宿。

  “贵阳市‘十五’计划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全市高等教育要有跨越式发展,而目前,恰恰正是最佳的时机,今年仅在广东,从一到四志愿填报金大的学生,就有3000多人,生源出奇地好。如果连上述‘瓶颈’都不能及时突破,这样的机遇就会与我们擦肩而过。但是,短时间,靠财政大量投入又不现实。怎么办?就是在我们苦苦思索的过程中,红星厂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任说。

  说起来,红星厂原本与金筑大学现有校园是没有围墙的。近年在机械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红星厂职工收入不高,一些资产闲置。

  一方发展前景看好,一方发展空间充裕,显然,校企之间携起手来,将能就近实现整合资源的目的,达到各自“搞活”的现实需要,同时还可以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缺乏自己的教学实习基地的难题。

  双方你有情、我有意,去年上半年,开始就合并问题“自由恋爱”。今年2月5日,贵阳市政府原则同意了以金筑大学为主导方的合并请示,2月26日,红星厂(全部资产和人员)并入金大的永久性协议签订,4月28日,合并仪式正式举行。

  稍后,贵阳市政府决定,将技工学校也并入金大重组,金大“无立锥之地”的状况由此改变。

  根据“协议”和“实施方案”,新的金大教学部分仍按原事业编制运作,红星厂并入后组建为“贵阳红星实业有限公司”,同样仍按企业方式运作,作为学校的下属单位,自收自支,独立核算,主要开展三项业务:一、以社会化有偿服务的原则承担学校餐饮、医疗、公寓管理、环境绿化美化、校舍及设备设施维修、安全保卫、车辆管理等整个后勤服务工作;二、有偿承担学校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工作;三、充分利用学校人才、科技优势,搞好产学研有机结合,在继续产销、提高原来有效益的产品的同时,不断开发新产品。

  除了扩大规模,在合并后初步制定的中长期规划中,金筑大学确立的另一个更高的目标是:争取用最快的速度提升教育层次,早日向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迈进。任钢建介绍,校企之间相关的具体“对接”工作正在积极、慎重地展开,通过学校的长足发展,创造性地“消化”红星厂现有的289名在册职工、有效提高其收入水平,应该不成问题。

  此间分析人士指出,金大与红星厂的“校企合并”,为高教事业“低成本扩张”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新的“盘活存量”的案例,其今后具体运作中的成功经验、乃至一些难以完全避免的教训,都值得关注。(谢念)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