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已过去,在祝贺那些进入大学殿堂学子们的同时,我们不禁为更多的落榜者可惜,尤其是为那些上了分数线,甚至超过分数线许多,却因为志愿填报“失误”而与高等教育失之交臂的学生们感到惋惜。
众所周知,在目前的高考志愿填报制度下,每年因为填写志愿“失误”、“撞车”而造成高分低就、高分落榜者达数万人之众。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按分填志愿,有多少分,填什么档次的志愿,这道理谁都懂。可正是通俗易懂的原理,造成了群体的“失误”与“撞车”。
其实,高考志愿的填报,是成千上万名学生,在同一时刻所做的一场规模巨大的博弈,可是由于隐藏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高校之间,缺乏沟通与了解,遂酿成每年的“悲剧”。有人说“高考凭实力,志愿凭运气”;更有甚者高喊“高考志愿的填报就是一场赌博”。虽然这些话有点过激,却也入木三分。博弈总有赢家与输家,只是在志愿填报中,失败者要以复读,或是从此与大学告别作为代价,成本也实在太昂贵了。而幸运者,以较低的成本(分数),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好大学)。两相比较,显失公平。
笔者就有这么一位朋友,在去年的浙江省高考中,成为全省瞩目的人物。此兄平时成绩一般,在提前一批报了公安专科。分数一出,得知刚好上了重点线,觉得录取公安不成问题,可是由于意外原因,公专并没有录取他。此兄心灰意冷,准备放弃第一批的志愿,最后在同学的劝慰下,很随便地写下了清华、北大,因为他明白以自己的分数被录取的希望是渺茫的。然而十多天后,居然接到一纸北大的通知书,让所有人感到不可思议。原因很简单:一般有理性的学生都知道,像北大这样的名校,没有高出重点线七八十分,怎么敢填?正因为大家太“理性”,导致了北大的投档分降到了重点线上。而笔者的朋友,恰是“缺乏理性”,成就了他的选择。
面对这样的现实,改进志愿填报的方式迫在眉睫。笔者认为:既然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公,首要便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使信息充分公开化,让考生们能相互了解,及时了解招生情况与填报动态。笔者有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借鉴证券市场的动态显示屏,建立一个高校招生电子动态公告牌,让所有的考生享有充分的信息,从容地选择心仪的高校。其次,作为社会中介的咨询机构,是否可以开设高考志愿的咨询与跟踪指导的服务项目,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广泛收集信息,进行志愿的组合填报、梯度填报,以降低风险,达到最优。
总之,要实现更多的公平,需要教育主管机关与民间机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