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观点:只有承认智力差别才能从根本上减负
发布时间:2001.09.10

来源:宣传部 编辑: 浏览次数:

    现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主要原因之一是家长“望子成龙”。成“龙”的第一步就是考上大学。前年报上公布一项调查,中国城市的家长希望孩子上大学的达95%以上,农村的家长也超过70%。最近有报道说,城市的家长40%以上希望自己的子女考上博士。而实际上,能上大学的,所占比例不足10%。如果成千上万的家长思想不减负,用任何办法给学生减负都是枉然。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社会对人特别是儿童智力的认识和宣传存在误区。人们不敢承认智力差别,从教科书到科普册子都反复告诉人们,儿童的先天智商没有或极少有区别,儿童的智力潜力无穷无尽。新闻报道不厌其烦地证明,只要教育得法,学习刻苦,每个孩子都可培养成大学生。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不刻苦或方法不对,或没有提供成才条件,总之是家长没尽到责任。这种宣传已经深入人心。家长都生怕犯养不教或教不严之过,为自己也为孩子留下终生遗憾,于是千方百计要把孩子的智商潜力发掘出来。发掘出来的标志是上大学,发掘的途径是督促孩子为上大学而拼命读书。

  人的先天智商到底有没有区别,有多大区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差别肯定有,而且比较大。一是高低的差别,有的人聪明些,有的人笨些。二是发展方向的差别,有的人长于抽象思维,有的长于形象思维,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善于动脑筋。怎样把每个人的智商发掘出来,也不是简单的事。有句话说得好:是读书的料,不管不问也能读出来;不是那块料,打死了也读不出来。这话有些偏激,却不无道理。但是,一些宣传教育无视客观事实,只强调人的天生智商接近的一方面,不讲甚至否认差别的一方面,把后天教育改变智商的功能夸大了,将人们的思想导入一个误区。

  中小学生减负的根本出路一是教育改革,二是给千百万家长的思想减负。家长减负的关键是纠正有关人类智商和儿童教育工作的宣传中存在的某些误区。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需要有人接受高等教育,同时也需要大批接受技能训练的工作者。承认孩子的智力差别,让适宜读书的孩子多读书,适宜从事实际工作的孩子完成义务教育后接受技能训练。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才有利于人才成长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胡永球)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