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的青春最美丽
发布时间:2018.03.02

来源:宣传部 编辑:汪泉 浏览次数:

奉献的青春最美丽

——研究生品德模范风采


志愿服务显专业本领


程志鹏 协和医院 2014级博士生


  自2006年进入华中大求学以来,程志鹏就积极投身公益。无论是关爱敬老院、关爱聋哑儿童,还是爱心导医等志愿服务,程志鹏学习之余不遗余力地释放着自己的光和热。


  2007年,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献血活动中,程志鹏了解到血库储血不足的情况,就此开启了他长年献血的义举。至今,他已参加献血32次,捐献血小板30次,相当于人体血液总量的4倍。因为长期的付出,他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等荣誉。


  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程志鹏逐渐明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为了能在心梗、脑梗血栓、血小板缺乏等病症领域有更大的突破,他选择了血小板研究作为主攻对象。带着对病人的关爱、对专业的热爱,程志鹏多项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A类SCI期刊上,并应邀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身为协和医院血液科团队的一员,程志鹏立志在血液病领域贡献自己更多的力量。


爱心手术助贫困患者


脊柱畸形救助团队 同济医院 2015年成立


  脊柱畸形是指脊柱在冠状面、矢状面和轴位上发生形态异常的表现。该病有多种病因,轻者影响患者外形,严重者可致双下肢瘫痪、心肺功能衰竭乃至危及生命。脊柱畸形患者家庭往往因病致贫,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2015年起,在同济医院著名脊柱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方煌教授的带领下,脊柱畸形救助团队先后无偿帮助150余位患者开展手术救助。


  脊柱侧弯手术难度大、时间长。一台脊柱侧弯三维矫形手术往往需要4到8个小时。对救助团队成员来说,每天两台的脊柱侧弯手术是家常便饭。做完手术,往往已经是半夜。


  2017年,脊柱畸形救助团队联合北京智善公益基金会在湖北省首次开展大型巡回义诊活动,先后赴咸宁、襄阳、宜昌、恩施、荆门、孝感、荆州和黄石,为500余名脊柱畸形患者提供免费医疗救助。截至目前,同济医院已有178位患者获得了基金会超过380万元的手术慈善救助。


搭建中外文化交流桥梁


曾留馨  新闻学院 2015级硕士生


  她是华中大留学生的好伙伴、好老师;她是奔走于国内外的“知心大姐姐”;她是海外公益志愿者的优秀代表。从2012年开始,曾留馨就开始了自己的志愿者生涯,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中包括到四川巴中的贫困调研、北京海淀残联的儿童照料。


  2016年6月,曾留馨赴匈牙利担任海外志愿者,教授中文,传播中华文化。当她身处异国他乡,教着外国人写中国汉字的时候,深深感受到自己身上那份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责任 。2017年3月,她又前往印尼参与海龟保育,负责照料海龟、科普海龟知识。项目期间,她累积照顾绿海龟235只,照看海龟蛋202颗。在了解到公益机构存在资金短缺时,她主动组织了一场海龟保育宣传活动,一天内为该机构募得善款290万印尼盾。同年,在印尼的一个小山村,她还担任志愿者教师,教授英文。学校环境恶劣,教室内尚未通电。忍受着酷暑,她还是将知识倾囊相授,教授了一批批学生。临走前,学生们的“We love you”,令她不禁泪目。


  如今,曾留馨参与组建的华中大留学生汉语培训公益团队收到了巴基斯坦孔子学院的邀请。曾留馨的志愿服务生涯又将打开一扇新的门。


“三位一体”的农家娃


郭乾 电气学院 2015级硕士生


  作为学生,郭乾早就习惯于十几个小时连轴转的学习工作模式。哪怕周末、节假日,他不是在开会讨论就是在去往开会的路上。参与数十个项目投标,他要处理百余份标书文件;参与编写继电保护教材,他要翻阅数百篇相关文献;参与3个省部级研究课题,他要为项目撰写发明专利及高水平论文十余篇。


  作为学生干部,无论是学院的党建活动、学术年会、科技竞赛,还是文化评选、体育赛事、文艺晚会,郭乾总能在关键时候扛起责任,将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他为自己和所在的集体赢得了十余项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农家娃,郭乾心系扶贫建设和社会发展。2017年暑期,他组织了以农网改造和电力扶贫为主题的未来精英训练营实践项目。参与项目的电气学子分赴湖南、广西、浙江、四川等地,深入农村电网改造一线和企业研发现场调研,从发电、电力调度及检修、电力设备改造升级等多角度为电力扶贫贡献专业力量。


还留守儿童多彩童年


许霁 能源学院 2016级硕士生


  2015年9月,许霁来到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绿水镇支教。在为期一年的时间里,除常规教学外,他坚持走出课堂深入山区开展系列家访,还联系社会资源对家访中发现的特困学生进行一对一长期帮扶,直到他们完成学业。许霁也与一名特困学生结成对子,每月从自己的研究生津贴中分出一部分资助这名学生。


  在支教结束返校攻读研究生后,许霁也没有停止帮扶农村教育的脚步。2016年12月,作为能源学院本科新生班主任,他带着学生来到绿水镇茅坝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联系学院与当地贫困小学建立长期帮扶机制,对当地贫困留守儿童一对一进行长期帮扶。许霁和同学们发起的“关爱留守儿童电台”,定期将华中大学子的声音传递给山区孩子。他们还为贫困小学援建书屋、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成长调研。


  如今,许霁学习之余依然坚持为农村教育多做一点事。2017年12月,他发起贫困小学文体艺术素养提升工程,援建音乐教室并组织孩子们成立童声合唱团。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孩子们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


献造血干细胞救白血病少年


冯道衡 管理学院 2016级硕士生


  从高中开始,冯道衡就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加入了无偿献血队伍。到华中大就读以后,他更是热心公益,定期到武汉第二聋校给孩子做义务辅导,参加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每个月都到自己联系的“空巢老人”家去慰问看望。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大一时,他在家乡创办了教育培训学校,立志改变其家乡落后的教育面貌。6年来,该培训学校累计培训600多名学子,不少人考取了理想的大学。


  2013年6月,冯道衡在一次献血活动中加入了中华造血干细胞资料库。2016年2月,当他得知自己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消息后,他义无反顾地决定兑现自己的“承诺”:捐献造血干细胞。4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中心,看着生命的种子随着输液管缓缓地流出,冯道衡泛起自豪的微笑。他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将挽救一名同是“90后”的白血病少年的生命。


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范铭送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6级硕士生


  范铭送是一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苗族大学生。作为一名党员,他用饱满的热情投身精神文明校园建设。从高中到大学,他担任学校、学院的学生会主席、团总支书记和党支部书记等职务。他生活上关心同学,工作上敢想敢干,曾获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市优秀大学生、校十佳党员、文明学生等20余项校级及以上荣誉。


  作为苗乡一份子,范铭送一马当先,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11年至今,他先后在家乡发起和组织成立了5个民间团体:有朝气蓬勃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有奋发向上的“梦里苗乡”支教团,有极具民族族特色的斗牛协会、文艺队和篮球队。2008年以来,他先后组织和参与家乡各类大型集体活动30余项。


  2016年7月20日,范铭送家所在村子遭受了特大洪水灾害。当天他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前往最为危险的地段组织群众疏散撤离。灾后村子一度交通瘫痪,断电断网,几天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而他白天组织小分队各处排查安全隐患,晚上还和村干部一起开会研究对策。在集体修缮田间要道、挑拾泥土的队伍里,也少不了他的身影。


困难也是进步阶梯


于晴 教科院 2015级硕士生


  看书学习,是普通学生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一件事。而对最佳矫正视力不足0.1的于晴来说,却不是件那么简单的事。为了正常的阅读学习,她要在电子助视器的帮助下才能看清楚书本上的一字一句。普通人很难想象她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进入华中大的。


  初到华中大,一切都是陌生的,偌大的校园甚至让于晴有些不安。为了尽快适应新生活,她请同学带她去那些日常生活学习中经常需要去到的地方。她会尽力记住这些地点的关键信息。渐渐的,她对学习环境越来越熟悉,掌握了更多一个人生活的必备技能,也能独立完成很多任务。在学院的关心下,于晴开始在院史馆担任助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这里,虽然她常常和老师、同学们“对面相见不相识”,但大家都会对她多一分爱护,主动和她打招呼、聊天。


  困难成了于晴进步的阶梯。除认真完成学业外,她还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曾担任院刊《学问点津》的编辑,荣获三好研究生、知行优秀三等奖等荣誉,并以第二作者身份在《高等教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一篇。这些成绩见证了她的成长与奋斗。


众筹捐书帮山村孩子开拓眼界


蒋伟光 土木学院 2016级硕士生


  2015年8月,蒋伟光作为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来到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革勒民族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期间,他担任小学三年级班主任、语文老师,七年级政治老师。在这里,他和民族中小学的孩子们结成了好伙伴,成了孩子们口中的“蒋妈妈”。


  作为语文老师的蒋伟光发现,孩子们手头都缺少合适的课外读物。2016年春季,即将离开支教岗位的他便和学生们发起了“感恩众筹”的活动。51本适龄读物、30多个学生自制感恩卡片、17封自写书信、12组明信片,传递着民族中小学孩子们和山外热心朋友之间的爱。他和孩子们定下约定:每年都要筹集课外书籍,直到他们小学毕业。


  在一次偶然的交流中,蒋伟光了解到乡村教师生活情况并不理想。在来凤县团县委的支持下,通过和支教点小伙伴的合作,蒋伟光牵头完成了《关于乡村教师调查报告(革勒车镇)》。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他们了解了20多位农村教师的生活状况。在一万多字的报告中,他从乡村教师薪资水平、职业认可度、贫困问题、乡村学校问题等方面,分析了乡村教师及学校的现状。最终报告结果被来凤县团县委接收采纳。


生态养殖开辟创业路


徐成 经济学院 2015级硕士生


  2015年8月,在家人与朋友的帮助下,徐成注册创办了石首市行云水产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伊始,他瞄准当地鳜鱼养殖的空白,下大力气从广东购进鳜鱼鱼苗投入场地进行养殖。等到捕捞收获的时候,实际效果却不理想。原来,石首的水文环境并不适合鳜鱼生长。而水产养殖应该因地制宜、因水制宜,充分考虑环境状况。


  有了这次经验,徐成深入走访了当地50多家龙虾养殖专业户,并和公司聘请的专业工程师几经商讨,最终决定采取先进高效的“稻虾共作”养殖小龙虾。这一改变为徐成的公司打开了局面。2016年,他的公司依靠小龙虾养殖捕捞,营业收入达到70万元,帮助公司4位农民员工人均净收入达到4万余元,带动周边农户增加收入3万余元,解决了12名农民就业问题。他还响应国家池塘改造政策号召,改造硬化鱼池100余亩,推动了当地现代农业的改造进程。


  如今徐成已为公司日后发展规划好蓝图。他们要进一步突出品牌优势,突出绿色、生态、健康优势,利用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先进农业养殖技术,积极向社会推广农业供给侧改革成果,坚定走生态、绿色、健康的水产发展道路。


(“研究生品德模范”由华中大研究生会组织评选,吴金伟同学牵头负责。王健同学对本专题策划亦有贡献。)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