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端明教授:创新需要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18.05.04

来源:宣传部 编辑: 浏览次数:

 ■ 通讯员 黄树  记者 高翔

   

  “文章典范千年计,家国情怀万里愁。各位青年朋友一定要在把学问做好的同时,牢记家国情怀。”五四前夕,在华中科技大学1号楼学术报告厅里,“名师与学子面对面”报告会的主讲人物理学院退休教师张端明教授深情寄语青年学子。虽已77岁高龄,但张端明教授依然精神矍铄。

  

张端明教授  

  

“我那时可是不守规矩的学生呦”

 

  初见张端明教授,便觉得这老教授与想象中严肃的科研工作者形象相去甚远。和蔼可亲的面容加上热情幽默的语言,便是知识分子的真性情了。

  

  “我那时可是不守规矩的学生呦!”中学时的张端明便已自学完成了微积分等大学课程。高中毕业后,因为种种原因未能继续到理想的大学深造。但是饱经坎坷的他,不气馁紧紧抓住难得的大学学习的机会。进入大学不久,张端明就以优异的成绩提前通过了所有专业考试。在大学剩余的时间,他自学了《高等量子力学》等高级物理课程。整个大学期间,他都与书为伴,以图书馆为家。他说:“当时借书每人是有本数限制的,后来学校给我特批,不限数量。于是我就一书包一书包地从图书馆往外借的。”

  

  “珍珠再好也要链子串。”谈起读书秘籍,张教授说出了这句读书箴言。他认为,学习知识一定要成体系。只有知识成体系后,遇到新的信息时,只需要把信息填充到你原来的思维知识体系中,那么这个知识点想忘掉都难。“南宋吴文英是个非常有才的词人,但是有人评价他的词像七层珍珠宝塔,散漫跌落在地。问题在哪呢?就是他的‘珍珠’没有一根线把它串起来,所以他的诗歌就无法形成一种意境。”张老严肃地说道:“现在的年轻人,太沉迷于那些网络上碎片化的信息了。过分沉迷碎片化的东西,对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害无益。所以一定要提醒青年朋友们,趁着年轻多读些书,各类的书都要涉猎,不能太偏科。”

  

  

“年轻人要建百世之功立国家大业”

  

张端明教授部分获奖证书

  

  被问起当年为何走上物理学这条路,张教授的话匣子便打开了。他说,最初的梦想启蒙,还是来源于书籍。从书中他看到了近代史上积贫积弱的中国,便因此萌生了用科学报效祖国的想法,年少的张端明便从此立下科研志向。

  

  说着张端明教授便带领记者参观他的书房,一整面墙的书柜被各种成套的史书及物理学书籍填得满满当当。数十年的时间里,他发表科学论文三百余篇,撰有包括《脉冲激光沉积动力学》在内的书籍和科普读本20本。

  

  真理是朴素简单的,但是追逐真理的过程是艰难的。张教授语重心长的说道:“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有建功立业的气魄。建什么功立什么业?建百世之功,立国家大业。年轻人就要有这样的志向。而做学术,有两个重要因素。首先就是要有独立人格,要有自己的主见。还有一个就是一定规范下的学术自由。给学者一定的自由,可以更加激发他的创造力,但是这个自由绝对是有一定的规范的,把握好这个度,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

“凡事要问为什么”

  

  

张端明教授与学生工作照

  

  在采访中,张端明教授多次提到什么是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把以前不足的地方,有错误的地方,找到后再改正提高,或者是在未知领域发现了新事物。而创新一定要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一种质疑的精神。“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它真的是唯一正确的吗?”张端明说在运用真理的时候,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自身和单位的情况,将自己的研究与身处的环境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现在的年轻人容易走上两个极端,一个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权威;还有另外一个极端,就是老师说的都不错。可是如果都按照以前的路走,怎么可能会有什么创新。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之所在,这才是人类最珍贵的宝藏!”张端明说。

  

  如今古稀之年的张端明教授仍然每天手不释卷,枕边、床边、桌边都散落着他的书籍。“大丈夫应马革裹尸。对我来说也是一样,我要把我有限的时间全都用来读书充实和研究科学,这样才不负此生!”张教授一边开怀大笑一边说着:“我是不怕老的,越是年纪大了知识就越丰富,知识越丰富就越幸福。吾不知老之将至也。”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