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风范育人——访裘法祖院士
发布时间:2003.05.05

来源:宣传部 编辑: 浏览次数:

风范育人
——访裘法祖院士
   
    自古以来,“行医”与“济世”往往被相提并论,良相者医国,良医者医民。日前,笔者就如何培养造就一代良医的话题,采访了中科院资深院士、外科专家和医学教育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裘法祖教授。裘法祖教授丰富的人生经历、丰硕的学术成就、崇高的情感世界,质朴、清新、感人,令人如沐春风。
    “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分离,是我国医学教育思想、实践中存在的一个顽症,它不仅制约着医学的发展,更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医学教育者要下大力气更新观念,改变这种状况。没有科学传播的教育只是培养信仰而不是教育,没有人文影响的教育也只是传播知识而不是教育。要让教育回归其本质,成其为教育。”作为医学教育家,裘法祖教授数十年如一日,用他的大视野、大智慧、大胸襟的“裘氏风范”影响了几代人。
    一、以自己的视野拓宽学生的视野
    现代教育需要一种大视野。它决定了教育是否会焕发出生命活力,决定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会真正成为有个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目前我们现行的医学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一切为了求知。面对课本,教师总是教在“这头”,学生学在“那头”。由于科技与人文缺乏相融,导致医学教育偏颇。课堂教学给学生的不仅是头脑,还要有心灵。在长期的医学教育实践中,裘法祖教授正是以这种融合科技与人文的视野,引导着学生迈进外科医学的神圣殿堂。
    在教学中,裘法祖教授十分重视“外科医学导论”课,他结合自己丰富的阅历与外科医学史的发展变化,采取讲课、参观、讨论、采集病史、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认知活动的同时,也体验着心灵的丰富、情感的震撼、友谊的碰撞、伦理的力量和意志的砥砺,从而受到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欢迎。
    始终站在医学前沿的裘法祖教授也熟知国内外医学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在裘教授关注社会、胸怀全球、放眼未来的教育视野的影响下,同济医学院先后与德国的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打开了交流的渠道,并积极引进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设立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模块课群,构建起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及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教育体系,使医学生培养计划凸现出前瞻性、平台型、规范化的特色,为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二、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
    医学是学习的职业。科学实验要在做上学,医学教育要在做上教。要寓教于乐,寓乐于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逐步形成科学与人文精神。这是裘法祖教授的教学之道。为了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裘老积极实践“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把学生禁锢在课本上、课堂上,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他常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外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从中获得自我指导下的学习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他不仅教给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科学思维,怎样面对困难和问题,怎样寻求解决困难和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也是学习意志磨炼的过程、科学精神的培养过程。
    裘法祖教授十分强调实践环节,他一贯主张对青年医生培养要“大胆放手,具体指导,严格要求”,强调外科医师要做到“会做、会写、会讲”,即手术要会做,经验要会总结会写,上课和学术报告要会讲。为培养学生,他总是精心设计安排一个循序渐进的计划,并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在总住院医师选拔制和重点带培制度下,经常上手术台指导学生做典型手术和示范手术,训练他们的基本功,支持和帮助他们开展新业务。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医学教育的实际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临床实践的基本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他认为, 21世纪的医生应当是“五星级”医生,即:保健服务的提供者、决策者、交流者、社区领袖和管理者。这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根本要求。医学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医学人才所必备的扎实知识基础、很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性教学的逐渐培养才能形成,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医学教育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
    作为全国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裘老视教材建设为医学教育的生命,积极倡导 “三基(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五性(教材必须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三特定(教材编写具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和特定的限制)”原则。在担任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20年间,裘法祖教授组织编写了46本规划教材,其中37本为必修课教材。他主编的规划教材《外科学》,荣获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卫生部第二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优秀教材奖;参与被誉为中国外科学的经典著作《黄家驷外科学》的主编工作,荣获全国科技图书一等奖及首届国家图书奖。
    三、以自己的胸襟孕育学生的胸襟
    胸襟即抱负、心胸,它是人品的集中表现。教师胸襟的大小、高低必然反映到教育之中。裘法祖教授始终记得60多年前他的导师说的一句话:“一个医生的真正幸福是用他自己的才智、辛劳换来了病人康复”现在,他也给他的学生一句话:“经常思考、深刻体会什么是一个医生的真正幸福。”
    正是怀着“医学救国”的抱负, 1946年底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到德国,裘法祖教授婉拒了导师和友人的挽留,毅然辞去外科主任的职务,卖掉汽车、退掉房子,带着他的德国籍妻子和他们的孩子,回到阔别已久、满目疮痍的祖国……
    正是怀有“医学归于大众”的心胸,裘法祖教授多次率领医疗队直奔疫情最重、条件最艰苦的偏远农村巡回医疗……正是怀有医学家的仁者之心,裘法祖教授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赢得了中国医学基金会 “医德风范终身奖”……
    裘法祖教授时常告诫学生:做医生不难,做好医生很难,永远做好医生就更难。外科医生是在做人的工作,只有良好的医德作风,才能发挥医术的作用。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是最重要的。要当好一名医生,要让病人信任自己,就始终要问问自己——病人在想些什么?要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遗憾的是,很多医生对此认识不够。做一名好医生,就应该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名、利、权、享乐)皆空。跟裘法祖教授学习的学生都深有感触:裘老高尚的医德与博大的胸襟对他们的治学和做人都深有影响,让他们终身受益。
    作为中国外科学界的泰斗、国际知名的医学专家、如今已88岁高龄的裘法祖教授,已是 “弟子海内外,桃李满天下”——肝外科专家吴孟超、首创断手再植术成功者之一钱允庆、器官移植专家陈实、医学教育家吴在德……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再现了“裘氏风范”的视野、智慧和胸襟。
[●彭湃]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