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才的沃土 心灵的家园--访电子与电气科技创新基地负责人翁良科
发布时间:2003.05.05

来源:宣传部 编辑: 浏览次数:

人才的沃土 心灵的家园
4月19日,细雨蒙蒙。我校第三届大学开放日如期举行,由大学生电子与电气科技创新基地接待的参观点显得格外热闹。
    名为“能力风暴”的机器人和着音乐节拍翩然起舞———移三步,转个圈。此外,“他”还表演了自动报警、自动避障等节目。“他”的表演不仅吸引了高中学生和家长,还有来自应城西马河中学的初二学生。
    大家看得细、问得勤,现场不时响起稚嫩的声音:“大哥哥,机器人为什么会自己转弯呢?”负责操作的同学只有“一心二用”———手上不停地操作,嘴上也不闲着。
    这里的学生告诉记者,“能力风暴”机器人只是该基地训练软件开发的一个小项目。
    为了了解更多的基地信息,记者找到了基地负责人翁良科。他告诉记者,基地筹建于2001年3月,同年9月正式成立。当时成立基地的主要目的是弥补工科学生实践课程课时少而分散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一个开展创业计划及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实践中心。
    谁也没想到,基地成立不久,便首战告捷,在2001年9月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他们取得了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级奖5项的好成绩。2002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捷报再次频传:第三届“挑战杯”赛湖北一等奖、全国铜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
    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呢?翁良科认为有四项措施发挥了作用。
    首先,基地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不放松。基地领导认为,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的人才有研发的后劲、创新的潜力。基地要培养的学生以后应成为企业的研发主力、项目经理、技术总监,而不是技工。2002年,基地的学生不仅成功地研制了“便携式文本阅读器”等一批科技作品,还在电子类核心刊物《电子工程师》上发表论文两篇。
    其次,基地实行严格的淘汰制。以去年为例,基地录取了100名同学,半年后经考核淘汰了14名同学。淘汰的标准是考勤不合格、任务未完成、本人课程出现“挂红灯”等。
    第三,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培训初期,基地采取自学加指导的方式,指定或推荐书目,介绍自学方法。之后,逐渐过渡到自学加辅导。老师收集学生在自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再组织召开相应的专题讲座,。
    第四,2002年9月,基地还成立了由近30名优秀教师组成的基地专家组,其中不乏教授、博导,像电气学院的程时杰、邹云屏老师等。如碰到个别问题,基地就直接介绍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碰到共性问题就联系专家开展专题讲座。
    据翁良科介绍,自2000年3月至今,基地共培训了学生400余人,其中免试保送读研的7人,获奖加分、推荐读研的6人。目前,基地共有学生166人。
    在基地有这么一句话:“基地,我们永远的家。”这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家,意味着爱惜这里的每一个“元件”;家,意味着维护这里每一寸土地的洁净;家,意味着这里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基地,更是一种感情的维系,一个心灵的家园。“我们平时没事时就会过来坐坐,习惯了。”一些“老”同学这样说道。基地里的几十台电脑全部是同学们的私人电脑。“电脑放在寝室里,往往用来打游戏、聊天了。而在这里,虽然没有人硬性管理,但是那种浓浓的学习气氛足以促使你尽快投入到学习中去。”一位正在电脑前忙碌的同学笑着说,“在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得到很多,像团队意识、开拓精神等等。我们在学技术的同时,更是在学做人。”
    最后,翁良科还告诉记者,为了实现学校有限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电子与电气科技创新基地将与电信系科技创新基地合并为“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
[●记者团 欧阳梦醒]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