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寻找水的真谛——访张勇传院士
发布时间:2003.05.05

来源:宣传部 编辑: 浏览次数:

寻找水的真谛
——访张勇传院士
   
    开栏语 在“国际化”办学的理念下,怎样推进科学与人文相融?怎样在专业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一书作了比较全面的回答。该书由校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刘献君教授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副主任余东升主编,书中汇集了我校60位专家学者教书育人的经验与体会,以鲜活的思想、生动的事实展示了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成果。
    面对60位教师满园春色的教育方法,刘献君教授在序言中从八个方面进行了归纳——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悟导悟,以人为本,止于境界。本刊从本期开始,推出“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栏目,陆续刊登书中的有关文章,相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开卷有益。
   
    张勇传院士1935年出生于河南南阳,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的水动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水电能源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水资源和电力能源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水电的研究,一直到现在,他对水还是那么一往深情。
    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
    张院士认为,人文素质概念是非常宽泛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人文科学教育。拥有了人文科学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在理解、认识、领悟人文科学中的一种综合素质,它包括各方面的内容。而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当必要的。
    张院士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极力主张和推行人文素质教育。他体会很深的一点是做学问的态度。他说,在做学问的态度中,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品性、修养和精神追求。而这一切,都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体现。
    好学、多问与勤奋,是张勇传院士在水上悟出的做学问的态度,到现在,这些仍然渗透在他对于科学的钻研当中,成为他的人生理念。他告诉我,我们做学问的态度就要像水一样,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会碰到很多挫折或成功,有的是个人造成的,有的是社会带来的,但不管怎样,过去的就应该让它过去。重要的是无论怎样的挫折或成功,都不会影响自己的信念、目标,以及做人的准则,就像水一样,不管它是风平浪静,还是惊涛骇浪,它都永不停息地流淌下去,流过山川,流过平原,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资源。自古以来,水就包含有很多博大精深的思想,老子说过,水就是道,水就是无为,如果大家都遵循这个道理,对别人多一些宽容,对自己多一些激励,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包容,更完善。
    结合专业领域进行人文教育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他极为推崇创新的思想。所谓创新,是一种对于日常规律的突破。不管从事什么事业,干什么专业,都要善于多角度地考虑问题,提出新的方法。
    创新之一:文理交叉。张院士在谈到文理交叉时提到,科学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越来越要求在学科交叉中解决,在很多时候,需要不同学科思维的碰撞才能产生火花。在现代信息社会,仅固守在自己的学科阵地中已经越来越有危机感了。不同的学科阵地就像不同的山峰,站在这个山头,看到的只是近处的景色,但是一旦踏上更高的山峰,就会豁然开朗,就会欣赏到更为广阔壮观的景色。很多学科的灵感就来源于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例如,人们往往觉得心理学和经济学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却有一位心理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就是心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它揭示了很多单靠经济学科本身无法揭示的客观规律。
    其实,我们古人很早就有许多论述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融洽地结合在一起。古人曰,“力者,形之所以奋也”,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张院士历数他的家乡南阳在古时候出的好几个名人,比如诸葛亮和张衡,他们其实都有一些文理交叉的思想。诸葛亮身为宰相,却经常出去收集信息,他认为把握信息是成功的关键。张衡是一个地理学家,却写了脍炙人口的《两京赋》。古人早已经知道,做学问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在多种学科的融合中,思想更加容易碰撞出火花。也只有具备综合素质,才能成大器。
    在水电领域,要进行文理交叉,就要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广泛收集各种信息。我看见张院士的桌上正有一本翻开的书,那是北大张维迎教授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张院士极力推崇在各门学科中都要获取信息,引进各种信息本身就体现了学科的交叉。
    张院士曾经有一个设想,就是将自己的水电专业改名为信息水电学。因为在水电领域,我们同样要知道来自各地的信息,如来自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信息。“别人可以叫信息经济学,我们为什么不能叫信息水电学?这也是一种创新嘛。”张院士说到这里,爽朗地大笑起来,我也乐了,原来创新的内涵是如此广泛。
    创新之二:引入博弈机制。张院士博览群书,在他看过的书中,给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并且也给他带来最大影响的,可能就是《对策论》(《博弈论》)了。过去博弈论一直被人们所批判,认为它是为资本主义的成功和失败作解释的。但张院士认为,它描述的对象从浅入深,表面上看讲的是赌博和战争,但实际上里面蕴涵着两大思想:决策和竞争。在现在的信息时代,博弈论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一,现在是经济发展时代,人们都想要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效益,各行各业是如此,水电领域也是这样。20世纪80年代后期,张勇传院士提出了“水库调度决策理论”,就是将博弈论运用到水电调度和水库调度中。也就是如何应对大自然,以最高的效率来获得最大效益的回报,这一理论具有很大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它其实就是找到了水电学科和博弈理论的交叉点,取得了新的思路。
    第二,引入竞争机制。社会要引入竞争才能有活力,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他告诉我, 199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是一位数学家,而数学和经济学一向是有很紧密的联系的。在经济活动中始终存在有竞争,竞争的双方都要追求利润,最后如何达成一个交易让大家都能够获利,这就是一个数学计算的问题。他研究的水电领域,现在也引入了竞争机制,例如成立了南方电力公司等几家大的发电公司,建立了全国的电网。有了竞争,机制就更加灵活,人们可以挑选自己满意的供电单位,这不但使用户更为满意,也促进了水电资源的开发,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
    创新之三:数字化。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结合?它们有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规律?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张院士认为文科和理科的交叉有一个大的趋势,这个趋势就是数字化。
    我想起在我进这座大楼的时候,发现楼前挂的牌子是“数字流域工程中心”,这是不是也贯彻了他的数字化的思想?提到这个问题,张院士思如泉涌,并找出几篇有关的文章给我看。“数字流域”这个概念是基于美国前副总统“数字地球”的概念引申的。“数字地球”的构想就是要建立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采集卫星信息、空间信息、地理信息等,通过对数字城市、数字流域、数字国土等不同区域、层次的建设,逐步将全球建设成为一个庞大的资源共享的信息流动系统。这个概念自1998年1月被提出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1998年,江泽民主席在接见两院院士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将它提高到科学战略领域。
    在此基础之上,我校水电专业的学者们包括张院士在内提出了“数字流域”的说法。“数字流域”是数字地球的一个重要区域层次。“流域”就是指河流流过的地方。自古以来,水是生命之源。从人类的发展来看,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形成无不与一个或几个流域息息相关。例如,荆楚文化其实就是长江流域的文化。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古埃及文明。
    基于此设想,张院士和他的同行们率先具体地提出了“数字黄河”和“数字清江”的概念,旨在对清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水能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促进其经济发展。这种技术就是对真实流域及其一切相关信息的数字化重现与分析。流域内的相关信息包括:地质地理、水文气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旅游景点、商业交通、社会经济、文化民俗等。其应用范围之广、应用潜力之大是难以预测的。张院士指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数字化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人们可以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建筑领域、艺术领域等一切人文领域。例如利用数字技术来发展旅游经济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路。三峡虽然即将截流,但通过数字技术,人们同样可以看到虚拟的美丽的风光,甚至可以在雨天看到日出,在夏天看到雪景。这一技术已经在因特网上出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在真实的空间中,人们将同样可以领略到数字化带来的奇妙景观。
    水,蕴涵了人类历史深厚而丰富的文化。自古以来,每一条大河的流域都蕴涵着深刻的文化,文化不仅仅是诗词歌赋,不仅仅是文人墨客的风华或落魄,它更代表了人类与自然的融洽与合一。在张院士的人生追求中,也许他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呼唤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我想:这也正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的最根本的体现。 (文有删节)
[黄鹂]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