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碧:执守初心,收获“硒”望
发布时间:2019.11.01

来源:化学与化工学院 编辑:程亚楠 浏览次数:

■通讯员 刘赵昊旻 吴疆鄂



徐辉碧,86岁,无机化学家。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62年开始在华中工学院任教。1983-1987年,在华中理工大学任教授,兼任化学系主任、理学院副院长。1999-2003年调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70岁退休后在生科院返聘工作到80岁。


在同学们眼里,她是教书育人的好老师;在同事眼中,她是敬业忘我的好伙伴;在丈夫眼中,她是执着追求事业的同行者。而对于中国生物无机化学界而言,她最为闪亮的一面,是中国硒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的先行者。


来到徐辉碧家时,在门口等候的是一位衣着素净、笑容慈祥的老太太。如果不是早有准备,很难将这位已经86岁、身形瘦小的老人家与硒生物无机化学先行者联系到一起。屋内窗明几净,一瓯清茶,万卷藏书。徐辉碧的晚年生活清淡、温润而丰盈。


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朱九思校长参会回校后,党委决定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访学,力求缩小和发达国家科研水平的差距。1979年,时任副教授的徐辉碧,幸运地被选为当年五位赴美国访问学者中的一员。


去美国学什么?徐辉碧考虑再三,选择了生物无机化学这个当时国内几乎空白的边缘学科。面对陌生的领域和语言不通的压力,她只认定:“要学,就要学国内没有的、国内需要的。”于是,她争分夺秒地补充专业基础知识,起早贪黑练习英语。1979年11月,徐辉碧来到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系,在世界知名生物无机化学家G. N. Schrauzer教授实验室做研究工作。


回忆这段历程,徐辉碧微笑道:“在美国的两年,我基本没有出去游玩过,也没有玩的心思。心思都在实验室里,每天到得最早,走得最晚。我是来学知识学技术的,只恨不得学多一点,再多一点,把这里的知识一麻袋一麻袋地装回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两年的访问学者生涯,徐辉碧明确了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发展概况,取得了可喜的实验研究成果,与团队合作发表了三篇论文,更重要的是带回了前沿的研究方向。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回国前,徐辉碧思考着如何将一个更有生命力、更有理论和应用意义的研究方向带回祖国。“了解到Schrauzer教授发现了硒与癌的负相关关系,研制出的防癌营养品也已投入市场,我很激动。抗癌,是能够惠及人民、造福社会的研究!”于是,徐辉碧带着访学的收获和满腔的热忱回到了祖国,开始了与硒生物无机化学的不解之缘。


对硒的生物无机化学研究,首先需要通过微生物发酵得到硒酵母。这对化学出身的人来说,是陌生的。美国的硒酵母是Schrauzer教授团队研制成功的,受到专利保护,徐辉碧的研究团队只能白手起家。“微生物发酵我们是外行,就去华中农学院请教;学校没有灭菌实验室,我们就自己设计、安装......”1983年,我国第一个硒酵母在华中理工大学化学系实验室诞生了,在湖北省科委的主持下,通过了全国专家的评审。硒酵母的研制成功为厂家申报我国唯一一个硒酵母药物提供了技术基础。


每当我们说起徐辉碧的成就与贡献,她第一反应必是连连摇手。“这是团队的成果,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的确,中国科技创新创造从无到有的蜕变,是多少科研前辈筚路蓝缕、接续奋斗,方能实现。


皓首穷经,兼济天下


当我们问起徐辉碧如何看待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的“所学有何用?”的迷茫情绪时,她的回答简练而深远:“国家需要、创新意识、辩证思维、坚持不懈”。她也正是秉承着这“四句真言”,实现了科学研究与奉献社会的有机融合。


在决定将“阐明硒的生物功能的分子基础”作为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方向之后,徐辉碧反复思索将该方向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的切入点。在1982年的“国际化学致癌机理"学术讨论会上,受到一位英国教授提出的“缺硒就如活性氧自由基增加会导致癌症”理论启发,徐辉碧带领团队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硒和活性氧自由基关系的基础研究。


说到这里,徐辉碧颇为自豪地找出2018年出版的新书——美国《硒:分子生物学与人体健康》第四版的中译本向我们介绍。这本译著中,主编增加了“中国硒研究之回顾”部分。应主编之邀,徐辉碧、黄开勋撰写了“硒的生物效应两面性及其活性氧自由基机制研究回顾”,它反映了我校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这项成果不仅仅是几十篇论文,更意味着我校的硒研究处于我国本领域的先进行列,在世界硒研究领域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光阴荏苒,天道酬勤。如今这一研究方向已培养了近20位博士、60位硕士,不复当初“一穷二白”的模样。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徐辉碧于1962年到华中大任教,喻家山的郁郁森林见证了她五十多年充实的时光,回想起当年的学生,她记忆犹新。她谈起不久前一位63届学生在她86岁生日时的来信中写道:“徐老师,我很高兴做到了‘ 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字里行间,饱含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纯粹与对恩师的感激之情。写信的女生陈婉华,如今也已白发苍苍。


借着这次难得的机会,我们邀请徐辉碧谈谈对化学学科的前景展望和对当代青年的寄语。面对镜头,徐辉碧笃定地说:“化学学科不管在什么时代,对人类发展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当然,我们要与实际相结合,例如探索化学与材料、生命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化学,是大有前途的。”


“我们这一代人,就是为国家发展扛着重担走过来的,我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毛主席在1957年的讲话中说:‘你们是早上八、九点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希望你们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有创新、辩证的思维,要坚持不懈,有始有终。”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徐辉碧的故事就如通幽之曲径,净心素履以往,禅房花木自现。透过徐辉碧的人生历程,我们总能从平凡中发现闪光,在朴素中看到坚韧,在困境前觅到初心,在成就里坚定信念。鼓舞我们执守初心,砥砺前行。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