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医学影像学系” —— 用实力与热爱铸就辉煌
发布时间:2019.11.11

来源:记者团 编辑:王之玉 汪泉 浏览次数:

■记者团 见习记者蒙丽媛


追根溯源,传教授业,回归课堂,是回归大学育才之根本。 “医学影像学系”基层教学组织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依靠强劲实力,秉持高度热爱,铸就出辉煌成绩。


融合创新,互动参与


“医学影像学系”基层教学组织以“明德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为指导,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的“厚基础、强实践”的医学影像应用型人才。响应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对“回归本科教学”的高度重视,结合影像设备及技术更新加快对教学提出的高要求,“医学影像学系”基层教学组织从专业特点出发,创新地改变传统分割式教学,优化整合各学科内容,进行综合授课。在传统大课讲授基础上,增加了针对学科课程特点、融合临床知识的基础课的PBL小课。利用数据库中的教学病例,由专职实习带教老师指导学生阅片,写报告,解决大课讲授由于时间限制不能进一步展开教学和解决问题的弊端,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推动“医工、医理结合”“影像医学系”增设了相关选修课,加强慕课等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通过科室小讲课的方式,介绍行业最新进展,帮助本科生加深对专业及行业的认识。


除了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的多方位融合创新,教学组织更以学生为本位,加强学生各类活动的参与互动。为此,各个学科的教研室每学期定期举办两次教学研讨会,邀请经验丰富的教授、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参加,交流教学经验,了解学生诉求;科务会、周会也会针对教学中反馈的问题进行不定期讨论,不断优化教学水平。此外,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小讲课和旁听老师的规培、进修讲课,逐渐培养学生从课堂到临床的实践能力。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会议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科研创新的潜力。


实力+热爱=实至名归


“医学影像学系”能够获得“省级优秀教学组织”的荣誉并非偶然,而是实力使然。


基层组织拥有最优秀的教师团队,以多位影像医学领域各学科能力顶尖的名师为核心,吸纳并选拔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教授们都是各个学科学术领域极具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在团队中起到核心引领作用。教学组织负责人郑传胜教授承担国家级课题8项,谢明星教授、兰晓莉教授也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而在高名望的名师教授的带动下,青年教师也毫不逊色,在校级及各类形式教学竞赛或评比中崭露头角。此外,团队组织相关学习,开展师资培训,定期派人员到国外的知名大学进行国际交流学习,开拓视野、提高教学水平。在拥有深厚的医学背景知识、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医德师德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在实践创新和国际化眼光的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组织积极申请了多个重要课题,其中,教学队伍的《医学影像学》荣获湖北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本科课程。团队教授担任主编和副主编编著了多部“十三五”国家规范化教材都应用于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许多教学成果和科研建设荣获省级和国家级的奖项。无论是老师的成就还是组织的荣誉,皆是对于“医学影像学系”基层教学组织实力的重要认可。


“医学影像学系”组织能从众多教学组织中脱颖而出,不仅仰赖于团队教师极强的综合实力,更重要的是老师们对于教学工作的热爱、重视和使命感。


接受采访的汪晶副教授是放射科的副主任,分管本科生教学工作,也是教学组织团队中的一位青年骨干教师。在汪老师看来,本科教学工作关系到人才培养,十分重要。“为学生提供有质量的课堂,向他们传达专业知识和人文情怀是老师的责任。”汪老师分享道,“教学相长,在授课的过程中,给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对他们产生些许触动,老师也会有成就感和满足感。”汪老师坦言,在团队中,自己能够感受到老师们由衷地爱教学、爱学生,辛苦备课把经历和肺腑之言都分享给学生。在经验丰富的教授们的感染下,青年教师们也把这样对教学工作和对学生的热爱延续下来。正是因为如此,教学组织在教学工作中获得了出色的表现。



图为学生毕业座谈会,教授们和同学一同参与,台上郑传胜教授在给学生分享经验


汪老师介绍,日常她会早起看文献,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开始一天的工作;早晨与其他老师一起晨读阅片、集体共同学习,再完成自己每天的阅片工作。完成临床工作和教学任务后,她还会参加一些行政会议或学术交流活动,也会参与门诊、会诊工作。汪老师一天的作息便是教学组织中老师们的一个缩影,虽然工作繁重,但他们仍然尽心尽力地完成好自己的职责。此外,为了解决老师们临床任务重而难以兼顾教学的的问题,组织也专门从科室及中青年教师中挑选一部分专职带教老师,脱产带教学,更好地展开教学工作。


对教学工作的重视不仅利及学生,也体现着老师们在医学专业教学上肩负的社会使命感。谈及大学中存在的部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汪老师认为:“在医学上,医教研,三者是互相成就的,优良的医疗水平是基础,高水平的科研是支撑,两者作用下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带动教学的发展,教学的不断优化也会推动科研的专业化,从而推动医疗的深入发展,最后造福于社会。”这种使命感也驱动着老师们不断优化教学水平,提高专业水准。


未来,值得期待


“省优”的荣誉让团队备受鼓舞,而对于专业未来的发展,老师们的追求也从未停止。


对于大众因对影像医学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未来很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误解,汪老师这样回答:“‘影像医学’的医生可谓‘临床医生的眼睛’,能够读懂病变,只有把病变清晰地诊断出来,给予临床医生正确的信息,才能使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在大数据背景下,AI整理好海量的数据信息,帮助医生更早地检出病变,提高工作效率,减缓工作强度,从而使更多的病人及时获得早期的治疗和预防。 ‘影像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结合各种技术设备,发展迅速。在各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影像医学’更具将人工智能作为辅助手段的先决条件,并获得更好的应用与发展,而不是取代。”


与此同时,医学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数据增长速度的加快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都带来进一步的挑战,也对未来医学影像学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掌握扎实的影像技术和影像诊断的技能,提高识别的准确度和精度。日前,协和医院放射科在AI技术的科研成果也已经开始了临床的初步应用实践。而针对医学影像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上,教学组织未来也将利用AI辅助学生的专业学习。基于教学病例库的建立,AI可以寻找学生实习当中知识的薄弱点,自动推送适合的教学病例让学生进行学习,相当于老师在给予学生帮助,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识别病变影像特征。



图为教学组织AI应用报道


鉴于前期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下一步组织将在郑教授的领导下,继续加强青年骨干教师方面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加强队伍建设和教师管理。同时,坚持和完善针对高年级本科生的专职老师带教制度和导师制度,将针对低年级学生设置“医学启蒙老师”,开设小课,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专业情况。“医学影像学系“基层教学组织将凭借强劲实力和高度热爱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创新,以实现培养国内一流医学影像人才,并建设一流医学影像学专业的目标。


背景介绍:基层教学组织是指学院(部)、教学单位以开展各项本科教学工作为主要职责的组织形态。基于“影像医学”是由放射医学、介入、超声医学、核医学组成的多学科专业,同济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基层教学组织由多个学科团队共同组成。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是百年医学名院,2003年同济医学院开设医学影像系专业招生,是全国首批的开设影像系的单位。影像医学系师资力量雄厚,超声影像科王新房教授是我国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研究的创始人,被国际心血管超声协会授予“超声之父”称号。放射科冯敢生教授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影像学系首届系主任,被授予“中国介入大师”称号。核医学科张永学教授、放射科韩萍教授先后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超声影像科谢明星教授和放射科余建明教授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