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校三标】虞箫:在平凡中成长
发布时间:2020.12.30

来源:记者团 编辑:记者团于英豪 汪泉 浏览次数:

■记者团见习记者刘熙彦


法医学系2016级虞箫连续四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并获得了校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校优秀青年志愿者等称号。她以一作身份发表A类英文SCI论文一篇,赴日参加中日尖端医疗交流考察项目,参演《键上人生》等大型钢琴音乐会……


虽然获得了许多荣誉,有着同龄人中少见的丰富经历,但虞箫认为自己只是很平凡的一个人。一方面,她不是那种十多岁就能拿国际钢琴大赛金奖,或者在科研上可以很快入门并想到精妙方法的天才少女。“我自认为自己不算聪明,可能是勤奋占大多数吧。”虞箫说道。另一方面,她觉得其实世界上所有人都是平凡的,即使是医院里受人尊敬的大教授,也是有自己的家庭,要吃饭睡觉的普通人。对她而言,每天早上迎着朝阳起床洗漱,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回到家,陪猫玩耍,与父母交流,晚上好好休息,如此平凡而充实的生活是最幸福的。平凡并不是觉得自己很平庸,而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保持上进心,在平凡中成长。



虞箫从小就对医学、生物感兴趣。她的父母在三甲医院工作,在医院里,她能经常接触到父母的医生朋友们。 “印象很深的是有次在医生办公室,看着大主任带医生查房,穿着白大褂推着病历车,就觉得特别帅气吧。”虞箫回忆道。她小时候喜欢看像《动物世界》这样有关细胞、自然的纪录片。儿时的耳濡目染培养了虞箫对医学的兴趣。然而想成为医生,需要学的东西有很多。这个职业门槛高、竞争激烈、工作辛苦。上大学选专业时,父母怕她熬不住,极力劝她不要学医。但出于对医学的热爱,虞箫还是选择了进入医学院学习。


在华中大的日子里,她每天背着厚重的专业课本在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间穿梭,在PBL教学、案件尸检观摩、病理切片学习中不断提高知识储备。谈及进入华中大以来最大的成长,她认为一方面是在科研上有所收获,另一方面是深刻感受到了“竭尽自己之能量,构筑他人之健康”的医学生的拼搏精神。


从大一开始,虞箫就有明确的目标——保研。闲暇时她大都去图书馆自习,考试前的一个半月是她自习频率最高的时候。大二下学期,虞箫参加了系老师组织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基于电膜萃取和HPLC-UV快速检测生物检材中精神疾病类药物的研究”。大创项目结题后,她和小组成员在老师的鼓励下仍继续做着有关课题的实验。当时他们还需准备重要的内外妇儿科目考试,虽然很辛苦,但虞箫还是坚持把实验做完了。2020年8月,利用从实验中整理出来的数据,她发表了一篇SCI论文。“做的很多事情,好的结果都是前期一步一步地积累的。”虞箫说道。


在医科竞争较严重的环境下,虞箫回顾了自己的经历,觉得“认清自己”是最重要的,“不要所有事情都接下来”。大二大三时课业繁重,她白天早起上课,晚上做科研项目,很晚才能回宿舍。特别是考内外妇儿的那段时间,课业多,考试紧,虞箫每天下课后都去图书馆自习到闭馆,回宿舍后洗个澡继续看书到凌晨一点,第二天七点起床,有几天晚上甚至只睡两小时,周末也不休息。这是她“可能会记一辈子”的,感到非常疲惫和失落的时候。有天她在图书馆准备局部解剖学考试,背完书站起身时突然晕倒。虽然醒来后没有大碍,但她也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可能承受不住了。于是她开始努力调整时间安排,并减少参加社团、学生会中一些不必要的活动,以身体健康为重。


“虽然现在各方面都竞争激烈,但我觉得没必要因为担忧这些而浪费大学生活。” 虞箫一直热爱钢琴,大一时加入了学校键盘队。大二有段时间她需要同时筹备四场演出,每周六从同济校区赶到主校区排练。虽然辛苦,但对艺术的热爱不仅让她能够在弹琴时放松身心,同时也让她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不光是结果,我觉得大家还是注重一下过程比较好。”于她而言,自己弹琴,或是与朋友合奏,沉浸在音乐之美中,是一种很珍贵的体验。



作为一名医学生,在医院实习和做义工的经历加深了虞箫对死生的体悟。她曾在武汉同济医院儿童血液科病房做义工,陪那里的小患者玩耍,给他们带去欢乐。她看见婴儿被父母抱在怀里打吊针,看见六七岁的小朋友因为做化疗放疗掉光了头发。那些患有骨肉瘤、血液癌的孩子,发病了便很难活下来,能治好的也不多。在产科实习时,虞箫见证了生命的诞生。产科是医院中为数不多的充满欢笑的地方,但也不是每一个新生命都能顺利降临人世。医院的经历让她对人的生命有了新的认识,“自己能健康长到这么大真的是很幸运很幸运的事情,在医院里的时间会认识到自己是很幸福的人,也因此对之后的生活抱有更大的希望。生命不易,人还是要好好活着,活着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 说完虞箫笑着补充道:“内卷什么的千万不要,一定要注意身体。”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