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何芷苓 邱文婷 王璐瑶
发表6篇一作论文,其中5篇A类期刊论文,1篇光通信方向顶级学术会议OFC口头报告会议论文;申请1项发明专利,2项全国竞赛获奖,多次参与国内顶级通讯公司合作项目,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精进。
光电信息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德育助理、分团委副书记;青马班学员、学讲团讲师,他在学生工作与实践中磨练自我。宛如“开了挂”的人生,在光环与成绩背后,是怎样的付出与坚持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宋海平的“开挂”版人生故事吧!
采访现场
1年6篇厚积薄发
光通信与光网络方向的宋海平,博士期间主要做的是5G移动前传的相关研究。2021年是他的科研努力广结硕果的一年:5篇论文A类期刊一作,1个全国竞赛一等奖。
从2017-2020年的4年1篇论文,到2021年的1年5篇论文,这似乎是完成了不可思议的突破,但在宋海平看来,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是通过前面的积累才有的。”数年如一日的扎实科研积累,成就了他在科研之路上的丰收。
读博期间,宋海平的生活非常规律,在办公室读论文、写代码、做公式推导、做实验是日常。宋海平表示,科研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能力就是“坐得住”,拥有一份耐得住寂寞的稳定心态。
课题组合照
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成果背后是数倍的努力。“现在我发了六篇文章,可能我有过十几个方案,其它没有发出来的就是失败的”。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又重来,才换得来之不易的成功。
面对压力,他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去做”,做不出来也要学会及时放弃,“科研既需要钻牛角尖的精神,也要有及时放弃的勇气,此路不通的时候就是得换一条”。
回想起最困难的时刻,他提到了自己独立完成的第一篇论文。初次尝试论文写作,两次投稿、四次修改,整个过程持续了两年多,这期间无数的辛酸与焦虑,现在聊起时他仍记忆犹新。
“我相信我努力做了,一定能解决一些问题。”初次投稿的坎坷经历为他后续的论文发表奠定了基础,此后的论文基本上很顺利地被接收并成功发表。“厚积薄发,精益求精,平常心态。”他用短短十二个字概括自己的科研心得。
台上短短6分钟台下无数次演练
2021年8月,宋海平所在的“迅电流光”团队获得了第十六届“兆易创新杯”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对宋海平来说,技术压力并不很大,在参赛前,整个团队就已经完成了基础的技术积累,而答辩展示的环节才是制胜关键。
比赛现场的宋海平
如何将答辩时间精准控制在六分钟以内,是他们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语速快一点,可能五分半就说完了,语速慢一点,可能会超时。比赛前一晚,宋海平在酒店演练到凌晨一点多,几百字的稿子,一晚上练习不下五十遍。
比赛当天,团队不幸抽到了最后一个上场,候场时间的延长,意味着很有可能会忘记稿子。漫长的等待让答辩发言人宋海平更加紧张,他只能通过在候场区外一遍又一遍地演练舒缓紧张情绪。
“迅电流光”团队
“最后结果是时间刚刚好”,完美的六分钟答辩,对时间的精准把握体现了宋海平的专业能力。这次特别的经历增加了他的大赛经验,也锻炼了他的心态,此后在大舞台上展示作品的他就变得心态稳定了许多。
精准的背后,离不开上百次不厌其烦的练习,离不开对每一个细节的严阵以待,在他身上,踏实做事、精益求精的品质体现在每一件小事上。
提升综合能力做国家需要的全面人才
“我的生活非常简单,除了科研,就是学生工作。”
硕士一进校,宋海平就投入到了学生工作中,出发点很简单,就是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作为研究生,最大的主业永远是科研和学习,但只会科研和学习是不够的,未来进入社会一定有其他的问题要去解决,只有综合能力才足以支撑我们走的更远。”
参与学生工作的他,先后担任班级班长、光电信息学院日常德育助理、分团委副书记,先后组织义务扫雪、武汉光学博览会志愿服务等活动,带领学院研会连续两年获得学校“十佳研会”的称号。面对繁杂的学生工作,他抱以耐心和热情,“这个事情我做了,就要尽量做好”。
担任论坛志愿者的宋海平
除了积极参与学生工作,他还投身学习实践,进入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学习、加入了研究生红色理论学讲团,力求做到“张口能讲,提笔能写,坐下能谋,起身能干”。
在他未来规划里,有一条确定的准则:除满足基本生活要求,还应有一定的精神追求,“一定能让我得到一些研究成果,是对社会、对国家的发展有所贡献的。”
对此,他考虑了两条路径,一条是技术攻坚。“希望能够开发一款最终商用的技术,也就是对国家技术发展的一个贡献。”另一条是选调之路。“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基层应该怎么发展我或许能够提供我的见解;国家的治理现代化也需要先进发达的科学技术去辅助,这也是我可以做贡献的地方”。
无论是发挥技术特长引领行业发展,还是下基层做服务群众工作,宋海平都找到了可以发挥自己作用的地方。坚定方向,相信自己,宋海平对自我发展和人生规划有着强大的把控力和自信心。
最后,他将多年经验总结为一句话,与研究生同学共勉:“学习科研就是要坚持,要一直去折腾。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图片由王璐瑶和宋海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