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院曾洪涛:CUBAL给国篮的“礼物”
发布时间:2023.07.05

来源: 编辑:史梦诗 浏览次数:

曾洪涛,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助理。



“一个厨子不看菜谱,看起兵法了!”


曾洪涛很忙,整整一个下午,他都在不停地处理手机弹出的各种信息,连喝口热水都成了奢望。多重身份,而且均处“要害”位置,若非有常人难及的效率和精力,万万做不到他这样游刃有余。


5月19日下午,第25届CUBAL全国大赛在华中科技大学激战正酣,进入光谷体育馆,走过一段环廊,我在一间挂着“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篮球分会”牌子的办公室,见到了曾洪涛。2021年之前,他是任教于武汉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家、工学博士。之后,他是华中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院长助理,专攻学科建设和体育与工科交叉的科学研究。把自己担任副秘书长的篮球分会挂靠到华科,是他履新的“三把火”之一。


在篮球界,他还有一个更著名的身份:中国篮协裁判委员会常委兼规则组组长——也就是给全国裁判“统一规则”的人。同时,他还是FIBA(国际篮联)技术委员会的13名委员之一。2019年男篮世界杯,他担任裁判长卡尔(Carl Jungebrand)的助理,协助其开展日常工作,深度介入了世界杯裁判员的选派和管理工作。



令人称奇的是,他的本业并非裁判,而是水力发电,而且同样成就斐然:发表SCI检索论文30余篇,主持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内的若干科研项目,甚至以在读博士的身份,参与了三峡工程水力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搭建……真正的“文体两开花”。其成就如果详细罗列,恐怕千字也难尽述。


2021年,他又决定彻底放弃深耕多年的本业,全身心“回归”到体育。切换人生赛道,意味着你要放弃之前的积累去拥抱未知,在任何年纪都不是易事。我问曾洪涛是否有“不务正业”之感,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你知道马约翰吗?他一个教英语的,后来去教体育了。”马约翰我当然知道,清华体育的奠基人,刚到清华时,教的是英语和化学。


曾洪涛讲述着他的故事和他的价值观,不知不觉竟过去一个小时。他必须中止访谈了,因为他的学生小成已在旁边等了很久。小成是健将级网球运动员。



“我们现在在申请一个网球赛事的省级课题,我要把申请书和任务书的撰写交给她。”曾洪涛一边说,一边坐到电脑前面,他用了10分钟快速交代完注意事项,开始收拾背包。他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总有突发事件要处理,因此早已习惯随时随地办公,背包和里面的笔记本电脑,他“走到哪带到哪”。“要用学术的语言去表达,不懂就跟我交流,免得返工。”他嘱咐小成,同时向我示意:走。


他拉开了办公室的门,赛场上的人喊马嘶瞬间涌进耳廓。背包有点重,压得他肩膀微微下斜。他到隔壁倒了杯热水边走边喝,走到停车场,纸杯也刚好见底。接下来,他要驱车前往20公里以外的武钢三中,以湖北省篮协副主席兼裁判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去那里参加2022-2023中国小学生篮球联赛(湖北赛区)的赛前联席会。


几十分钟后,他已端坐于主席台之上。路上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也许是脑子里各种信息的碰撞扰乱了他的判断,他错过了快速路的出口,当听到手机传出“正在为您重新规划路线”时,他略带点懊恼地说:“哎呀!你看看,果然走错了。”那是整个下午他唯一一次展露负面情绪,其他的时间,他总是带着笑意而且充满耐心,对所有人都是如此。


“不务正业”的尖子生


巧合的是,曾洪涛第一次执裁比赛正是在小学。他和同学们用砖头布置了边线,再把篮架“栽”进坑里,“建”好了一个简易的篮球场。可是玩着玩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凸显出来:有无犯规、球权归属哪方……类似争议时有发生。于是,颇有家传的他就决定来做裁判。当他挂上爸爸的哨子,有模有样地鸣哨、打手势,就被“法器”一般的哨子赋予了某种权威。这让他感觉很妙。


只不过,彼时的他对于执裁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远未完成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通俗来讲,就是从“死记硬背”到“融会贯通”的飞跃。曾洪涛从初二开始系统学习《篮球规则》,大二时拿到二级证,但真正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得等到2005年考取国家级以后了。


这一时期,他逐渐看透纸面的文字,可以在规则的历史长河中自由徜徉。尤其是参与FIBA《篮球规则》和《规则解释》的编译工作之后,他更是“真正掌握了规则,而不是被规则束缚,给别人讲解时,就像庖丁解牛”。他给我示范:“为什么从2006年开始,FIBA将‘跳球’改为“交替拥有球权”?这样的好处是,避免了因为裁判抛球动作不规范和双方身高差距过大带来的不公平,而且保障了比赛的流畅性。”


我们把时间线再拉回到他的学生时代。能被保送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曾洪涛的学业显然是过硬的。事实上,在省级示范性高中天门中学的少年班里,他的成绩从未跌出过前10(全班64人),最好的一次考到过第2。


他拥有“尖子生”的许多共性,比如效率高,再比如记忆力超群。有一回劳动技术课,老师发现他走神,就叫他回答问题,结果他只是在起身的过程中扫了一下书页,就把全部内容理解性地背了下来,避免了在全班面前出糗。还有刻苦,初三那年,他突然发奋,“早上基本都是前三名进教室”,高中11点半下了晚自习,他“还能再做两套卷子再走”。


然而,他又绝非书呆子——或者说,完全不符合传统“尖子生”的标准画像。备战考高的关键阶段,绝大部分同学的课外活动“名存实亡”,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地刷题以便在这个人生大考中前进几个名次。与他们相比,曾洪涛的生活就丰富多彩了许多,早上他要晨跑,回来顺便在公告栏看看报纸;课外活动时间,他就踢足球、打排球,有篮球比赛就跑去当裁判。班主任总是无奈地在操场边上看着他,但又不好多说什么,毕竟课表上白纸黑字写着“课外活动”呢。


可以说,对体育的热爱,是曾洪涛的本能,但身体素质的局限,又使得他只能“曲线救国”。在华中科技大学,他一方面努力汲取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利用这个平台接触高水平篮球赛事,系统地学习裁判。1998年,CUBAL横空出世,本科毕业正担任华科大科技处某办公室副主任的曾洪涛也即将迎来人生的重大机遇。


创造许多个“第一”


CUBAL从诞生之初就自觉担负起了育人的职责,它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培养五种人”,裁判员正是其中之一,“改变论资排辈的裁判员培养模式”、“营造场内外公平的比赛氛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强调新一代裁判员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化”。一切的一切,都在推动曾洪涛与CUBAL命中注定的相遇。


话分两头。1999年,精通DOS系统的曾洪涛,被举荐到黄石担任女篮甲级联赛附加赛的技术统计,他得以以在校学生的身份考取了一级证,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几年前,他还发挥IT强项,为CBA开发了史上第一套裁判员线上考试系统。不过无论前者还是后者,相较他给水电站、发电厂设计的各类系统,还是“小儿科”了许多。


同年,他在参加国家A级裁判员培训时,结识了他的前任规则组组长高树颂先生。高树颂后来成为了他“规则研究的引路人”,将他带上了《篮球规则》翻译的道路。也正是在那次培训班,他第一次见到国际级裁判执裁,那些令他难以理解的复杂战例,让他感受到《篮球规则》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次年(2000年)夏天,曾洪涛得到时任大篮协秘书长龚培山先生的赏识,开始了火箭般的蹿升之路。2000年底,他执裁了西南分区赛,2001年,他执裁了女篮决赛,2002年,他更进一步,开创了学生裁判执裁CUBAL男篮决赛的先河。而且,他还第一个在CUBAL赛场用全英文宣判。博士在读、判罚精准,年轻的曾洪涛迅速成为裁判界的“当红炸子鸡”。



因此他直言,最感恩的前辈有两个,一是高树颂先生,二就是龚培山先生。“他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我从这扇窗里看到了另一片天地,也爱上了这片天地。”后来,他又从这里迈向了国际舞台,但无论他飞多高,CUBAL始终是他梦开始的地方。“CUBAL改变了我的人生,很多人可能觉得这话有点大,但事实就在面前。”


曾洪涛很快向着国家级冲刺。考试的理论部分,他自信满满,然而能否在规定时间内跑完108趟折返跑?他心里没底。为了强化体能,他一个月跑穿了一双运动鞋,饶是如此,第一次考试还是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考试备考阶段,三峡工程首台发电机组并网发电正进入关键时期,他走不开,只能把钢筋水泥筑成的大坝当作自己的田径场。脚下是被大坝截断的长江,他则在上面调节呼吸踏着梦想的步点,这是一幅浪漫的图景,然而结局却并不浪漫,“膝盖跑积水了,那么粗的针管抽出来那么一大截。”他拿手在半空中比划。


直到2005年,他才获得晋升,成为了第一个学生身份的国家级裁判,他说,这一切都要感谢CUBAL给予的执裁和晋升的机会。2006年,他博士毕业,成为了武大的一名老师,学术生涯开启新的篇章,裁判事业也迎来新的高光——受北京奥运会篮球竞赛团队“钦点”,成为技术官员候选人,并最终凭借多次考试近乎满分的表现,穿上了那件让所有年轻裁判都心向往之的天蓝色制服。



“我不是权威”


曾洪涛热爱裁判事业,为此他失去了许多。2002年,他放弃了去英国深造的机会,只为留下来参加CUBAL夏令营备考国家级。2006年博士毕业时,有地方政府邀请他去做主管科技的副县长,他拒绝了,扭头去武大当了老师,一是因为他从小就喜欢当老师,二是因为大学老师时间相对自由,他有足够的时间吹哨。


机会成本就更难统计,有的同学边教书边创业,公司市值已然过亿,他并不羡慕, 只是淡然表示:“人生面临很多选择,只要不忘初心、实现初心,都会过得很开心,各得其所。”


吹哨,也让他得到了许多。2008年那场史诗级的奥运会开幕式,他坐在最靠近运动员通道的奥林匹克大家庭区,姚明手擎国旗、在震天的欢呼声中引领着中国代表团入场的情形,至今仍历历在目。作为负责技术统计的技术官员,他参与了“梦八队”的多场比赛,全程零失误,获得FIBA高度评价。更重要的是,在运动员准备区,科比、詹姆斯等超级巨星触手可及。


2010年,曾洪涛开始执裁CBA,2011年,晋升国际级,2012年,成为我国第2位也是当时亚洲最年轻的国际技术代表,迄今已担任过十余个国际赛事的技术代表。“我当时比较郁闷,这样在国外执裁国际比赛的机会就没了。”他说,“可是领导说,‘中国需要更多引领性的人才,我们需要你在另一个领域帮助大家。’”


为了国篮大局,他欣然领命。之后,充分利用在FIBA的特殊身份,保障国篮在赛场上得到公平公正的判罚。2011年男篮亚锦赛中国与约旦的决赛,原定主裁为西亚人,包括曾洪涛在内的技术团队立刻连夜向FIBA和亚篮联提出交涉,全程英语沟通,花费几个小时,最终迫使对方改派了一名巴西籍主裁。第二天的比赛,中国队没有吃裁判的亏,1分险胜,如愿拿到了伦敦奥运会入场券。



因为英语好,他也被高树颂吸纳进规则组,牵头进行了2012年以后 《篮球规则》和《规则解释》历次改动之后的翻译。能否与FIBA最新的精神步调一致,考验着规则组的工作质量,作为唯一的“出入口”,他这边一丝一毫对原意的扭曲,都有可能导致全国裁判的走偏。因此,他时常会有“为‘译’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纠结。


比如post play,最早被翻译成“居中策应”,因为那时的中锋没多少进攻戏份,随着“四大中锋”时代的到来,再到后面无位置篮球的兴起,这个词组的翻译一变再变。到底如何准确地传达?曾洪涛很是费了一番思量,最终将其翻译为“中锋位置的攻防”。他解释说:“它不一定是中锋的攻防,有可能是小前锋到那个位置上去错位单打,所以加了‘位置’二字。”


如今《篮球规则》“恨不得每年都改”,而中国篮坛却总是能“丝滑”地与之同步,这当然是曾洪涛率领的规则组——叫“组”,实则常设人员仅他自己——的功劳,只不过这样的幕后工作容易被忽视,也容易被视作某种理所应当。


曾洪涛每天都要收到全国各地发来的大量的探讨规则的信息,这样的“业务交流”很琐碎也很考验耐性,却是中国裁判与FIBA接轨不可省略的环节,另一方面也让不再在一线执裁的他始终站在篮球的最前沿。事实上,研究规则,已与他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他微信的收藏夹、浮窗里,几乎全是与篮球规则相关的资料。


除了中国篮协规则组组长,曾洪涛还是FIBA裁判讲师以及我国第一位FIBA技术监督——可以理解为比技术代表更高级别的官员。2019年,FIBA在中国举行换届选举,他又当选为FIBA技术委员会委员。他成为了官方认可的国内裁判界的权威,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仍旧保持着学者的本能,而且,他也不喜欢“权威”这个词,他不认为自己拥有篮球规则的“最终解释权”



“不存在‘你说的就以你为主’,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有这样一个权威存在,《规则解释》还要不断丰富干什么?”曾洪涛说,“真理越辩越明,很多同志遇到千奇百怪的问题,规则、规则解释可能覆盖不到,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讨论,在回归到规则制定的保证攻防平衡、比赛的流畅性和前后的一致性等等这些总体原则下,来思考这样的战例怎么样去解析、处理。”


合二为一


FIBA技术委员会委员,是曾洪涛裁判生涯的巅峰,而越来越重的责任,却也让备尝身份撕裂的疲惫感。学生时代,他用80%的精力学习和科研,用20%的精力吹哨。到武大教书,他仍旧得做好时间管理,“别人在喝茶、聊天、打麻将时,你可能是在做科研,别人到了赛区游山玩水,你还是在做科研。”


他的父亲曾表达过不解:“要么搞学术,要么走仕途,你天天吹比赛、当裁判,对家庭、对工作都不利啊。”可是他不为所动,长久以来,他一直以为自己能在“两种生活”做好平衡,他也一度做得很好,可这种平衡显然在逐渐失控。


“当你的学生要答辩,你却天天在天上飞的时候,当你的学生的论文还没出来,你却没时间指导的时候,内心真的会很愧疚。”他猛地一打方向盘,避开了一台正在掉头的私家车,“经常是到了家发现又有新任务,又继续出发。”于是,2021年,他彻底放弃了从事28年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将两种生活“合二为一”,成为了一名全职体育人。



赛前联席会已经结束,他正驱车往回赶,顺路去武大取他新著的《篮球英语教程》和翻译好的最新版《篮球规则》清样。武大面朝东湖,背倚珞珈,一派浩大景象,却已是他人生的过去时。我坐在副驾驶上,翻看那本《篮球英语教程》。这是一本场景化的英语教材,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也很落地。“为中国篮球做点实事。”这是他编纂这本教材的初衷。


现在他的主业,变成了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科建设以及赛事组织和管理——不止CUBAL等篮球赛事,其他项目比如网球他也在涉足。运动训练专业刚刚设立,一切都在草创阶段,体育史、体育法学概论的师资奇缺,他就亲自上阵。面对《体育法》这样一部颁布不足一年的新法,他并不畏难:“我大言不惭地说,我是能很快接受新的知识、吸收然后教授的人。”


他喜欢当老师,小时候“过家家”,他都要抢着扮演老师的角色。不过,当我听到他至今还要面向普通生每周教授3节公共体育课,还是大感震惊。“两种生活”的确已经合二为一,但身份仍是多重,一会儿是体育学院院长助理、教授,一会儿是省篮协副主席,一会儿又是规则组组长、FIBA技术委员会委员,他如何兼顾?


“你看我头发都要掉光了。”曾洪涛调侃说。再者,就是日渐“过劳肥”的身体,自2017年黄金年龄选择挂哨之后,他不必每天跑步保持体能,体重因此上涨了40斤之多。


当一切工作步入正轨,他希望能回归自己擅长的领域,教授篮球规则和裁判方法,并恢复已经因转校扔下好几年的《现代奥林匹克文化》公选课。这门课曾风靡武大十余年,有时候连走道里都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学生,在慕课尚未问世的年代,还被人刻成光盘在全国发行。通过体育给予当代学生急缺的责任心、团队协作等“精神关怀”,是他开设这门课的初衷。



5月19日晚,华科大男篮坐镇光谷体育馆迎战中国矿业大学,MC、拉拉队就位,本校学子把看台塞得满满当当,烘托出焦点战的紧张气氛。那场比赛,缺少了后场核心巴德玛拉的东道主没能顶住矿大的“青春风暴”,遗憾止步全国24强。曾洪涛准时陪校领导坐上了看台,聚精会神地看着比赛,时不时低头回一下信息。一整个下午,经过身份的几次切换,又变成了院长助理。


图文来源于“CUBAL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新媒体平台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