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团 侯欣瑶)2017年3月21日,晚六点半,东九C103教室的座位已然坐得满满当当。距离讲座开始还有半小时,所有人都在等待今日的主讲人——王家新的到来。王家新是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诗歌批评家,现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其诗作《在山的那边》曾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记者团 程雨田 摄
幽暗中探索 学习中蜕变
演讲开篇,王家新并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以他自身探索文学的历程来引入及阐释“文学之蜕变”。讲到《在山的那边》,在场的同学都不约而同会心一笑,这首被人教社选入初一语文教材的小诗都曾在同学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很多人初中时期语文学习的启蒙诗。而王家新本人却并不引以为傲,他将这首诗称作他的少时作品。他解释说这首诗的诞生主要源于自己童年时期的经历以及少年时代的人生挫折。由于自己家出身不好,自幼王家新就把文学作为生活中唯一的安慰和寄托,诗中山里孩子对于大海的向往正是他少年时期文学梦的真实写照。王家新说,这首诗于他就像《雨巷》于戴望舒,不是最得意的作品,却在无意之间广为人知。
经历过“文学中年期”的王家新在蜕变后表现出对于那些成熟稳重的诗作的偏爱,这是他在探索文学四十余年之后的心得。他喜爱冯至的诗篇,其中许多诗句他早已烂熟于心,几乎都达到了能够脱口而出的地步。“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静静地没有言语。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呵,不要惊悚。它是我忠诚的伴侣,心里还这热烈的相思;他像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光一般的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王家新坦言这首《蛇》他每每读起来都为之颤栗,正是这首寓意着青春之寂寞的诗篇让他觉醒了,自此以后,他真正体会到了诗作于自己的意义。王家新讲到,文学并不是一种达到需求的手段,文学就是需求本身,真正热爱文学的人会本能地感到自己属于文学,会心甘情愿地为它献身而别无所求。受《蛇》中青春之殇的影响,王家新也在自己的诗中把母校比作自己青春的墓园,他说,一个人只有埋葬了珍贵的青春,才能真正地走入人生的下一阶段,真正地走向成熟。王家新就是的告别中完成了自己“文学的蜕变”。
论诗歌之标准
在讲座过程中,王家新很明显地表露了自己对于现代诗篇的偏爱。于他来说,当代许多诗篇虽然都辞藻华丽、看似讴歌青春壮烈动人,但都逃不出形式的束缚,仍旧处于文学的早期阶段,缺少一种厚重感。王家新向同学们讲到,读书并不在于读多少,而关键在于读者是否经历了作品中的那样的时刻。文学上的生长期和时间关联不大,在这方面能使人成长的是经历阅历的丰富,这也是在这个时代中国许多人都无法进入自己“文学的晚年”的原因。这种在如今消费时代作家们无法企及的高度,在现代主义盛行的上个世纪为许多伟大作家所领悟,这就要归功于他们经历过时代的洗礼。一如鲁迅、闻一多等一众伟大的作家,文学功底是当代作家望尘莫及的。闻一多更是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建树很深,他对于古典文学的研究至今都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即使如此,他们的文章也少有浮华的辞藻堆砌,取而代之的是深厚的内涵。闻一多曾写道“还有另一个我,你怕不怕,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质朴的语言,但字字如利刃,直刺到人心里去。对于这样的写法,王家新把它们称为“逆诗词化”。
王家新指出,如今的时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是一个消费主义盛行而娱乐至死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诗词是需要辨认的。如今的公众都对于诗词有一个错觉,即诗词都是抒情的,这实际上是浪漫主义塑造了大众对于诗词的固定认知,以这样的标准去评判诗词的好坏固然是有失偏颇的。优质的诗词需要有成熟的内涵,正如闻一多曾经提出的,“我们的诗好像都是些青年,只该有些中年的东西。”中年的诗歌需要的不是流于形式的表演,而是更为凝重的内涵。能否有这种厚重感,就是王家新评判诗歌的标准。在这样的标准下,即使是海子的诗也只能算是停留在青年时期,他的才华不容小觑,他作为“诗歌烈士”为其殉道的壮举也让许多人叹服,但他的生命永远地凝固在了在二十五岁,这位天才诗人再也没有机会去领略他自己诗歌从青春之诗到中年之诗、暮年之诗的蜕变,这也算是一种永远的遗憾。也正是因为这样,海子才能作为一个永恒的青春偶像、青春神话,为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推崇。王家新表明,他本人对海子很是认同,海子的天才毋庸置疑,但海子的诗却决不能令他满足。
大诗人之路,道阻且长
王家新以奥登在《十九世纪英国次要诗人选集》中提到的提点同学们,一个诗人要成长为大诗人,必须具备五个条件:他必须多产;他的诗在题材和处理手法上必须范围广阔;他在洞察和提炼风格上必须显示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在诗体的技巧上,他必须是一个行家。第五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一切诗人而言,我们分得出他们的早期作品和成熟之作,可是就大诗人而言,成熟的过程一直持续到老死。也就是说,大诗人必定是一个持续成熟的过程,要成为伟大的诗人,就要在文学之路上持续经历蜕变。当然,王家新也指出,文学不一定作为所有人的职业选择,但他必定要作为一种修养影响着人们。这就要求人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标准,尤其是在这个混乱的年代,要经过仔细的辨认,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接近诗歌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