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团 胡彩霞)2018年4月17日晚19:00,东九C103教室,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昭军走上讲台,在学生们的热烈掌声中,他将“礼仪文明的近代命运”娓娓道来。
记者团 程雨田 摄
传统文化并非尽善尽美,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自明清以后逐渐失去活力,走向“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方向。“明清时期在福建福州一带有‘搭台死节’的传统,妇女为成就家族美名而自杀。夫亡殉身,妇嫁殉节成为社会风气,这是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坑害。”杨昭军列举了明清时期变态的节烈观,随后他指出“希望大家对待传统文化能采取‘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辨证态度。”
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文明走过了一段坎坷的历史。明万历年间利玛窦携坤舆万国全图访华,当时的统治者却不以为意,仍旧坚持华夏中心主义与朝贡贸易。天朝上国观念使中国错失了一个绝佳的开眼看世界的机会,闭关锁国的天朝终于在鸦片战争之际被英国人的坚船利炮叩开了国门。随后战争四起,清朝节节败退,疆土遭瓜分,首都两次沦陷。杨昭军指出“中国人的天下观终于崩溃,天崩地解,礼秩失落,八国联军进京后,外国人在紫禁城阅兵,肆意登上龙椅,清王朝已经完全丧失了文化自信,借‘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来苟延残喘。”礼崩乐坏,礼教崩溃,觉醒的有识之士终于对传统礼义痛下针砭之手,从魏源《海国图志》对科技之衰的讨论,到谭嗣同的反礼教运动,从对器物军事的学习,到对思想文化的彻底革新,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以来,各种各样的文化传入中国,这些外来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激烈碰撞,相互损益,导致很多人误以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之下已经消失了,但是杨昭军却觉得这种创新后的文化更有生机,“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今天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中心,最开始是在北方,然后是南方,之后是沿海,越具有活力的地方,离祖宗那个时代可能会更远,传统文化从表面上看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是祖宗的根还在。中国文化还在延续,它并没有消失,这是我一直在强调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政治体中有重大影响力的一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统文化觉醒的当下,杨昭军认为,“如何将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明的格局,探寻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命运”日益成为社会的重点问题。他提出了“反思总结,继往开来”的观点。
古语云:不学礼,无以立。杨昭军憧憬着《礼运大同篇》中所描述的“选贤举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为了达到这种理想状态,他提出了“用礼来规范社会”的观点。杨昭军不失幽默地说道,“文革的时候孔子被打倒,人们批判他为臭老九,可是刚刚在教学楼外,我看见我们的孔子又站了起来,我们的传统文化支撑着我们的中国梦,我们存活下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有这么一个梦!”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讲座的最后,杨昭军教授再次强调,“对待传统文化,我希望大家都能有包容辩证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