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local/5/65/93/1D8B82DED30BDDEDE22B1F1C4CC_6F5A998D_1EBBC.jpg?e=.jpg)
记者团 见习记者 邱芊 摄
新闻网讯(记者团 见习记者 黄丹璇)周长城,现武汉大学二级教授、珞珈杰出学者、生活质量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而他与人文讲座不可分割的联系则可以追溯到23年前——时任华中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的周长城与另一位同事推动创办了我校的人文讲座。10月13日,周长城又重回人文讲座,为华中大学子带来一场关于“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思考。
![](/__local/0/8D/AE/C1F513D3B048424DF7315003DAC_67629FCD_2A741.jpg?e=.jpg)
何为“生活质量”
当提及社会发展水平时,我们往往会用“生活水平”来衡量。然而,“生活水平”只是代表了一种客观条件,并不能反映人的主观满意度。因此,周长城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以此描述人类主客观需求的满足程度。他亦指出:提高生活质量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社会发展是由社会理论指导的,我国现阶段在构建和谐社会时,要避免过度追求经济发展,注重以人为核心的发展,不应忽略人的“生活质量”。
关于“生活质量”的具体内涵,周长城做出了详细的介绍。他认为,“生活质量”有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两个维度。客观标准包括GDP、住房面积、生活设施等社会发展指标;主观标准就是人的主观满意度,包括工作状况、精神生活、自我发展等方面。“满意度”与“幸福感”不同——“比如,给你介绍一个华中大的对象,对方各方面都很优秀,你觉得很满意。但是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你觉得这个人很无趣,你觉得很不幸福。”周长城用一个贴近生活的例子风趣地指出,幸福感作为一种情感,是难以测量的,而满意度则可以通过多种客观因素进行评估。
如何提高“生活质量”
“现在我们谈加强国家治理现代化,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周长城由我国目前的治理理念引出生活质量指标领域的重要概念,即“人类发展指数”。1990年联合国提出这个概念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人类发展状况和生活质量。“人类发展指数”由3项基础指标组成:
一是出生时的人均预期寿命。周长城将其阐释为“人要健康地活着”。健康地活着,是人的最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人只有健康,社会发展才会有意义。二是教育水平,即“人要明白地活着”。周长城通过声、光、浮力等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人不能只懂人文世界而不懂自然世界。“如果一个人不关注自然世界,只把自己局限于挣钱、买房、养孩子等个人层面上,那这个人就是没有想清楚,活得不明白。”三是人均GDP,即“人要富裕地活着,幸福地活着”。
这三个基础指标实质上是递进的。人要先健康地活着,明白地活着,最后才能幸福地活着。“但是现在我们往往本末倒置。病怏怏地,没关系,有钱就好。没文化,没关系,有钱就好。抱着这些想法的人,都是没有想明白的人。”要提高生活质量,除了要考虑国家层面的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制度政策等客观因素,个人层面的价值理性也至关重要。
最后,周长城告诫在场学生,困惑时进行纵向比较,用自己曾经遇到的艰难给自己的前行力量;迷茫时进行横向比较,让强者激励自己上进。从生活质量的角度思考个人发展,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继而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__local/4/C3/E5/7BBE4403F28813CA9BD4EF1EEBE_91BF19C6_2C385.jpg?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