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上午的第一二节课刚刚结束,东九楼D402教室里便挤满了前来听课的同学,当代著名作家、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迟子建给中文系的同学们上一堂关于诗歌的课。
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迟子建笑着走上讲台。考虑到前几期讲课的作家都没有谈过诗歌,诗歌又是自己的最爱,迟子建便想在这个课堂上和同学们以“读诗的年华”为题和大家聊聊诗。
她从《诗经》的“风雅颂”,说到更加贴合生活的当代诗歌,从中国诗歌作品,说到外国诗歌,带着同学们回顾诗的发展历程,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偏爱的诗人和一些阅读感受。谈及唐诗时,喜欢大李杜的她对两位诗人的风格做了比较,“虽然欣赏李白诗歌的气息,但更喜欢杜甫的朴实与深刻。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放在今天贫富差距较大的地区,听着依旧觉得痛心。穿越时空诗的光华仍在。”
“乐府诗是我所偏爱的,它增强了它的故事性和民间性。”迟子建在讲解乐府诗时挑选了《陌上桑》中描写罗敷美貌的一段,“它说’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我觉得这句写的特别好,写出了一种自然性,连马都因为她的美貌而停住了。很多乐府诗都是偏向人性化、生活化、小说化的,就像《红楼梦》写王熙凤出场的那段,所用的手法在很早的乐府诗集中都有展现。”简练的手法勾勒一幅田园画,上下层次分明,完整体现当时的社会形态,这正是迟子建喜爱乐府诗的一个原因。
当代诗歌也是她爱读的一个部分,艾青、顾城、海子、余秀华、牛汉的作品她都有阅读过。六七年前,台湾诗人郑愁予在香港大学驻校时,迟子建曾去他的寓所喝酒谈天,性情中人的郑愁予会读着读着便把诗唱出来。这样的人会把诗歌与生活联系起来,一如迟子建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时一位讲楚辞的老先生,摇晃着吟哦出“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她说:“一堂课不是讲下来而是唱下来的,词藻的华丽和文词的深刻等等都体现在他的吟哦中,好诗是可以唱出来的。”
在迟子建看来,青春读诗有许多好处。它可以让年轻人点燃激情、消解苦闷,保持自己的本性;可以建立与音乐的联系,让音乐成为一生的伴侣;可以把苦难化为甘霖,在不同时代找到同样的情怀;可以锤炼自己的语言,拿到文学的盾牌。她说,“在这个时代都在看着手机,高效率但碎片化,读一首诗就相当于每天喝了一杯文化茶,这种茶陪伴我们的人生不是坏事。”
互动环节里,不少爱读迟子建作品的同学都积极举手提问。一位学生说:“很多同学开始读您的书,是从高考阅读题、课文中了解到您的,您是怎么看待的呢?” “哎呀我可能害惨了不少同学,”迟子建幽默地回答让在座的同学都笑了,“(高考阅读题)在摘抄片段时时会破坏散文的美感,当然不我也不反对,可以建立学生对文章的兴趣,但是我依然觉得文学不像科学,给一篇文章一个标准答案是有待商榷的。”迟子建也建议应当慎重点,给标准答案容易学生的天性,同时也容易给文章一个过于狭隘的定义。
记者团 蒋诗雨 摄
在众多学生中有一位辽宁师范大学研三的女生,特地从大连赶来听迟子建的这堂课,因为喜爱迟子建作品中东北的小镇曾坐绿皮火车去体验书中描写的生活,也因为那些书的陪伴开始走上了文学的路。听到这番话的迟子建很是感动,走下讲台送给了那位女生一支向日葵和一个大大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