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 刘梦晗 摄
新闻网讯(记者团 见习记者 彭丽)4月7日晚七点,东九楼C103教室,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前任校长陈理做客人文讲座,向在座的师生分享了他对于历史学真实性的见解。
讲座开始,陈理谈到今日主题“历史学中的真实性”,表示这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学方法论的问题,也是一个困扰着许多非历史学专业人士的问题。 他举例说道:“第一,层出不穷的历史剧在戏说中国历史,如果用这种‘戏说’来引导观众认为这就是历史的话,那中国完矣!第二,随着我们的阅历和阅读广度的拓宽,我们了解事物真相越来越多的时候,会发现我们学的一些了历史好像是假的,于是,对历史产生了虚无主义的看法。”
紧接着,陈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历史学中的真实性”:人类文明最伟大的结晶、对缺失伟大结晶的历史研究存在与否的探讨、历史学历史叙述的真实性,以及破“墙”而入可行的措施。
“人类文明最伟大的结晶应该是文字,这与文明建构历史的真实性息息相关。”除此之外,书籍文献和思想意识也被陈理归于最伟大的结晶之列。“这些都是道,其他的都是器。”陈理说道。
“缺乏伟大文明结晶的历史研究存在吗?是不存在的。”陈理通过一个设问,引出了他要讲的第二部分内容。从语言文字、书籍文献、思想意识入手,陈理通过事例向同学们展示了历史研究对于文明载体的依赖性。
谈论破“墙”的相关内容时,陈理将“墙”的意味分为两种:主观意味是指人在使用文明载体的时候会带有终极的想法和观念,而客观意味在于文明载体本身就具有局限性。关于如何破“墙”而入,陈理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小心求证、去伪存真、博学语言文字互补记载缺失、广猎历史信息互证记载异同以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堵墙很厚,而我们能力有限,但是最后还是得需要我们去揭示。”陈理感慨地说道。
最后的提问环节,我校新闻学院的一位学生向陈理教授提出了关于人生终极意义的发问:“您觉得您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是什么在支持着您做历史研究?”陈理笑而答道:“我做历史研究我觉得有时候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欣赏,你要把它当成一种愉悦的生活去对待,那无论你做的什么,你都可以很淡定很坦然,不要急着去考虑终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