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季喻家山文学论坛:文学大咖共议“浮躁与虚无”
发布时间:2016.04.22

来源:记者团 编辑:易若彤 见习编辑 苑嘉轩 浏览次数:

■记者团 杨梓苑 尤思迪

 

“我对贾平凹最深的记忆就是他请我吃过一次面,给我算过命。”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方方在喻家山文学论坛的开场这样说道。

 

4月17日,由我校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九季喻家山文学论坛在我校八号楼报告厅举行,省作协单位诸多专家、来自各大高校的学者以及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与名作家贾平凹和著名评论家丁帆围绕贾平凹的作品,以“浮躁与虚无”为主题展开讨论。

 

本次论坛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场。“对于本次论坛我们有两个方面需要探讨。其一,当今文坛的时尚是挖掘本土资源,贾平凹专注于对中国文化资源的开掘利用,作品中浸透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真实的乡村风貌与信仰在他的作品中展示,是几十年前乡村的真实写照。”本次论坛的总主持——教授於可训简单介绍本次论坛的主题,“再则,贾平凹的作品中对话和动作非常丰富,而且他的叙事模式也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我认为,十几年来贾老师一直有一个隐藏的叙事野心,他想写一个二十至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学昕参与了许多关于贾平凹作品的文学讨论会,他认为,贾平凹的作品是对一个世纪的思考和呈现:“他的作品从中国本土、传统和古典的基点出发,构成了巨大的图像,表现出中国的重大转型以及转型中中国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

 

对于贾平凹的新作品《极花》,众嘉宾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极花》中富含着坚硬与柔软。胡蝶作为被拐妇女,她的命运是残酷的。作品中的城乡现实、胡蝶的内心、对现实的批判性是坚硬的;而小说的本质,对小说人物的怜悯是柔软的。”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表示,《极花》虽然是一个新闻事件的发酵,但其内涵丰富,远远超过新闻事件本身,“《极花》是从人性角度出发的,现实是作品的出发点,但作品大于现实。”武汉大学教授昌切则认为,《极花》塑造了一个亚原生生态的人文图景,“通过胡蝶描写西北的社会生态。”

 

作为一名具有反潮流精神的“鬼才”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备受人们的争议。湖北大学教授刘川鄂对此作出了分析:“红楼梦中的虚实写作,贾平凹是学习得最好的当代作家,但这种虚实分寸的把握是贾平凹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同时,其作品中带有神秘色彩,这与现代意识相冲突,也为部分批评家所诟病。”总结下来,刘川鄂指出,贾平凹在传统民间生活的描写上,还是要再有所思考。

 

对于这些争议,贾平凹回应道:“无论是别人对你的批评还是表扬,说你的好话,说你的坏话,长久以来都是最大的财富。”

 

接下来,我校中文系教师李雅娟谈论了关于“卑小化叙事”的问题:“作品中乡土场面的讲述者总是卑小化的人,这些人低于常人,但拥有超于常人的能力,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辩证思想,祸福相依。”同时她指出,卑小化叙事也是一把双刃剑——卑小化的人物因为其卑小而被隔离在历史发展的推动者之外,成为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这也因此获得了历史叙述的权利,这是卑小化叙事的优点;但超越性的历史视角对历史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所破坏,这是弊端。

 

而对于贾平凹独特的叙事手法,李遇春记忆最深的便是贾平凹在作品后记中写过的一句话:“小说是什么?小说就是说话。”他认为,贾平凹的叙事风格是一种具有古典小说传统的闲聊体,“没有一个潮流能规范贾老师的写作,他的文字是一种慢的艺术,是有意识地放慢叙事的节奏。而在人物结构方面,不再以单个人物为中心的树状结构,而是有多个中心人物。”李遇春还认为,贾平凹对写作形式探索目的是反抗快节奏时代。

 

“我今天不谈学术,而是从贾平凹的作品来看待中国文人作家的价值立场问题。”最后,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丁帆谈起了他与贾平凹的渊源:“1980年,我作为文学评论员开始跟踪贾平凹。一部好的作品,一定是表现大的时代转型的作品,《废都》就是如此,也是贾平凹唯一能入史的作品。”最后,丁帆希望作家不要沉迷于传统文学中,而是多一些参考系。

 

本次论坛共持续6小时。方方说:“每一届论坛我们都办得很不错,这一届因为邀请了贾平凹这样高知名度的嘉宾,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对于下一季论坛,方方则表示,请大家拭目以待。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