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教授蔡勖谈漫漫科研“必争”路
发布时间:2014.12.04

来源:记者团 编辑:贾宸琰 方翊箫 见习编辑:向雪纯 浏览次数:

(图片由官方提供)


    新闻网讯(记者团 常少华)“《星际穿越》是借现代科学的时新概念来传达人类情感的虚构故事。电影中涉及到很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值得大家一看。”12月3日晚,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蔡勖做客我校物理学院博学讲堂暨优博论坛第二十九期,与学生们分享科学发展的“必争”之路及求索的科研精神。


    由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引入,蔡勖介绍了科学发展的第一条“必争”之路,即争论。紧接着他介绍了历史上因争论引发的物理学革命:色彩与可见光之分,光谱学的产生;牛顿与莱布尼茨之争,微积分的发明;以太存在与否之争,狭义相对论的诞生;李杨之争,宇称不守恒律的发现;玻尔与爱因斯坦世纪之争,新奇量子特性的研究与应用等等。


    蔡勖认为适当的争论可以推动科学进步,同时他还说“竞争”也永远是科学进步的必要元素和重要动力。“科研之路艰难,有时甚至有些残忍。”蔡勖说目前坚持在科研之路上的绝大多数人,既没有获过诺贝尔奖也不被大家熟知,但他们依旧奋斗在科研之路上。


    他以吴健雄之“伤”、门捷列夫之“憾”等事例表达了对这些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科学家因为种种原因与诺奖失之交臂的惋惜,同时他也强调了竞争的必要性。“竞争有其残忍之处,但没有竞争科学很难发展。选择了科研之路,就应学会以平常心态去看待外在的荣誉和光辉。”


    “我的名字里有一个‘勖’字,即勉励的意思。‘冒力’代表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我们做科研的人也一样,要努力冒尖和努力冒险。”蔡勖借其名字的内涵向学子们传达了科研之路上要敢于竞争,追求卓越的精神。


   “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一个人不仅仅是要活着,还要活得有价值,能够担当一定的责任。”蔡勖认为在科研上能做出成绩的人也一定是一个有强烈科学责任感的人。他说这是值得每一代科学工作者们学习和倡导的价值追求。


    最后的提问环节十分火爆,不仅有许多理科生畅谈看法,也有不少文科生提出了他们的疑问。其中,一名哲学系的博士生提问如何解释“时间是什么”、“什么是主观,什么是客观”的哲学命题。蔡勖站在物理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但他依然说:“物理学和哲学还是有区别的,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流是我们所提倡的,但不能将哲学的问题完全用物理学知识解释,这是行不通的。”


    讲座结束后,许多学生围着蔡勖教授探讨物理,蔡勖教授都逐一耐心解答。据悉,此次论坛的到场嘉宾还有物理学院副院长陈相松教授和物理学院副书记刘会平教授。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