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颐:近代反传统思潮源自维新时期
发布时间:2015.04.02

来源:华中大新闻网 编辑:李蓓 见习编辑:周珣 浏览次数:

记者团 唐乾琛/摄

    新闻网讯 (通讯员 刘心一)4月1日晚,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著名历史学者雷颐教授做客我校第2033期人文讲座,以中国近代国家观转变与反传统思想源流为主题,向广大师生进行了深度讲解。


    民主与科学、反孔、改造国民性,这些观念从来都被认为是五四运动文化激进主义的象征。但它们从戊戌维新时期就开始形成,而那时的言论激烈程度甚至甚于五四时期。


    梁启超认为民没有独立性,主张“新民性”。这同严复“专制之民,以无为等者,一人而外,则皆奴隶”的论点异曲同工,都主张改造国民性。而几十年后,鲁迅也提出了国民劣根性的问题。


    在权利观念的引入中国的过程中,向来被认为是“温和”的梁启超、严复、谭嗣同,恰恰是非常激烈的反传统思潮的奠基人,维新时期成为反传统的关键一步。


    “在那个封建专制的时代,梁启超提出君主为私、民主为公的观点,实在难得!”雷颐感叹道。他强调,引入权力观念是维新派思想家的重要贡献,而公民概念的提出,表明了对权利认识更深入准确。受其影响,在1912年中华民国诞生时,宋教仁就在“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的论断里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观点。


    反传统思想作为一种影响广大、深远的思潮,其发生、发展自有诸多社会性因素,然而就思想史本身而言,却是近代中国国家观发生变迁的结果。


    雷颐指出伦理型和契约型是人类历史上的两种国家观念.“传统的伦理性国家,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来。”雷颐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是如同父母与子女一样的伦理关系。”直到现在,这种家庭伦理观念依然深入人心。


    而由伦理型向契约型观念转变的过程与反传统思潮密切相关。雷颐认为,这种契约论国家观的意义在于划去了皇权神授的观念,开始重视人的自然权利。“许多哲学家曾提出的人民主权、自由公义的观点剥掉了国家的神圣性,认为国家建立在签订契约的基础上。”随着时代发展,阶级观作为一种现代国家观也渐渐登上历史舞台。


    在讲座过程中,也有同学对中国从戊戌变法到现在,有没有建立起一个实质的契约型国家提出疑问。雷颐表示中国的路还很漫长,这个过程显示出国家的进步、自我权利意识的崛起。“但其中不乏公权力泛滥的问题,因此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仍需努力。”


    讲座结束后,来自武汉工程大学的代同学感慨道:“这个讲座很有现实意义,它将一百多年前的反传统思潮呈现给我们,现在应当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改革开放必须回归到每个人。”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