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民机梦,应届生需用“望远镜”
发布时间:2013.04.23

来源:记者团 编辑:李沁灵 见习编辑 徐晨 浏览次数:

■记者团  见习记者  李雪梅

  4月19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人力资源部部长吴治国,总体气动部主管设计师、我校校友程攀做客我校“职引人生”行业论坛。他们向有志于中国民用飞机产业的应届毕业生提出,要学会用“望远镜”思考民机产业的未来和历史,并以此规划职业选择,做有梦想又实干的人。

    展望未来20年,民机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平均每人每年坐飞机0.47次,2030年达到1次,那时,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航空市场。”吴治国说,繁荣的航空市场预示了民机产业的广阔前景。 

  “今年3月,波音公司向中国交付了第1000架波音飞机,现在中国上空还没有自己的大飞机。”吴治国说,中国要造自己的大飞机,发展民机产业,至少还需要3000名工程师。 

  “发展中国民机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据他介绍,研制一个新型号,周期是8-10年,每架总体投入约2000亿,是典型的高风险、高投入。但与此同时,研制一架大型客机,涉及力学、化学、电子电气等138个学科专业,300-500多万个零部件、7000余项技术,对带动基础学科发展和关键技术群体突破具有重要作用。

    回望坎坷40年,中国民机积蓄起飞动力 

  “‘运十’机是中国探索民用飞机的一个比较悲壮的梦。”吴治国说,“现在‘运十’机前的一块碑上就写着‘永不放弃’。”早在1970年8月,中国就启动了大型民用飞机研制项目,1980年3月,第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试航成功,比波音公司还早5个月。但1985年因经济等原因,项目被迫终止,中国民机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日益扩大。 

  2008年5月,商飞在上海成立,中国重启大飞机项目。现在,许多年轻工程师活跃在研发一线,取得重要成就。“比如,中国上空飞行的支线飞机ARJ21是由中国研制,具有国际标准的自主民机品牌,大飞机C919进入详细设计阶段,交付图纸进行生产。新型支线飞机和宽体客机已开始立项研制。”程攀介绍说。

    梦想生根,“望远镜”里衡量价值 

  商飞董事长金壮龙曾说,要“将个人的坐标紧挂在祖国需求的大坐标上”,吴治国引用并指出,应届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懂得用“望远镜”,置身于全中国、全行业的发展,确立梦想,清晰规划,千万不要被短视的诱惑所选择。 

  吴治国本科是英语专业,当时他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英语专业优势将减弱,他必须换专业,于是研究生期间,他转向攻读管理学。“对于第一次职业选择,一定要认识自己,不要因父母和别人的成就而‘被选择’。”吴治国说。 

  对于应届生如何做好新工作,吴治国认为,这也要使用“望远镜”,站在岗位、团队、全公司的角度衡量自己的价值,踏实工作,甘于奉献。 

  讲座中,一个讲述一名商飞结构部员工一天工作经历的短片吸引了观众:男主人公骑着自行车上班,8点开始,分析数据、制定图表,工作有序充实。那天是他的生日,女友专门请假为他准备晚餐。眼看5点半快下班,可以相聚了,领导安排紧急任务,要准备第二天飞机试飞。那晚,他不得不错过女友的约会,只能静静地听着电话那头女友伤心的责备。身在办公室的他,强忍住心中的难过,默默地回到座位上继续写报告。那晚,他一直忙到晚上10点,直到确认报告无误才回家。但令他惊喜的是,回到家时,他的同事们早已准备生日蛋糕,为他庆祝,在同事的帮助下,女友也与他重归于好。现在的他已被选派到国外进修。这个短片是员工根据自己的故事拍摄而成,在场观众无不动容。 

  “在民机研制一线的年轻人,有许多苦与乐。在繁重的工作中,脚踏实地、懂得衡量对自己和对集体价值的人,收获要比一般人大得多。”吴治国告诫说,“如果你的根扎得不深,就像豆芽长得再高,你也只是一盘菜。”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