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 杨云松/摄)
■记者团 段美娟
想让教育回归生活,就要找回其“根”和其“本”。6月4日,中国科学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孟建伟做客我校人文讲座,讲述了为何以及如何让教育回归生活。
人们往往将学校培养不出创新人才归咎于“应试教育”,但孟建伟认为,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教育脱离了生活之“根”。因为创新的灵感、动力、激情、意义和价值很大程度上都源于深厚的生活沉淀,而教育是为生活而服务的,可以说所有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因此,生活是教育的‘根’和‘本’。”
“我们那个年代,很多人都爱写诗,我也是,满脑子浪漫主义。” 孟建伟的大学本科学的是数学,但现在的他却研究哲学。“每天都在胡思乱想,头脑风暴。”孟建伟说,正是当年农民种地的经历,年轻时的诗意情怀及逻辑演练的生活经验让他对研究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将哲学与生活相连,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而获得愉悦。
他举例,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的张艺谋、陈凯歌都将他们自己的生活作为自己很多电影作品的素材;舒婷生活在鼓浪屿的那些日子,蓝天白云下自然而宁静的诗意,也给她的诗作创作带来了极大帮助。“当然知识也很重要,它与生活相辅相成。”
“许多伟大的创造都来源于生活,且造福于生活。”他以袁隆平为例,称其将所接受到的教育回归了生活,解决了几十亿人的粮食问题。“他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更是改变了人民的生活,这就是教育回归生活的意义。”
他说,人生大学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不管你是博士还是农民,都要经历。“学校为何不早点授以孩子们生活教育呢?让孩子脱离生活一直学习到博士,再回归生活,难!”他指出应试教育的最大缺陷,就是教育同现实的生活严重脱节,它往往只关注实证的和逻辑的知识,而大大忽视知识同活生生的人、生活世界和生活实践之间的深刻联系,从而使教育变得枯燥而空洞。孟建伟因此提出要将社会上的生活与大学生活融合,待回归时便少走一点弯路。
那么,社会需要怎样的教育模式呢?孟建伟提出,要构建一种使知识、文化和生命三者融为一体并以生活为“根”和“本”的新型的科学文化哲学。具体说来,就是要求教育者克服狭隘的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将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教育,使科学教育更加贴近人和人的生命,更加关注人的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以完整而全面的教育培育完整而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有知识,而且有文化,还要懂生活,会做人。”
孟建伟认为,教育回归生活的实质是为了回归更好的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只有深深扎根于生活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