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做客我校,与学子交流。记者团 王海谊 摄
新闻网讯(记者团 贾宸琰)2012年度弗里德曼促进自由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昨日做客我校。他通过经济学概念“帕累托改进”和“帕累托最优”,与学子探讨了财富排名、损己利人,以及财富和快乐的关系等诸多现实问题,引发学生强烈共鸣。
第一被抢,你排第几?
所谓帕累托改进,即在不妨碍别的目标的条件下,改进任一个目标。比如,一位老太太养的鸡生了蛋,她把鸡蛋卖给需要营养的人,老太太赚了钱,需要营养的人吃到了蛋,两人都得到了好处,并且没有影响其他人。这就是帕累托改进。
茅于轼认为争财富是帕累托改进,但争名次不是帕累托改进。比如,一个班级有30个学生,按分数高低排出1到30名,一个人想往上跑,就要让别人往下掉,因此不存在帕累托改进。茅于轼不赞成学生成绩排名,“据我所知,国外学校只要求学生多学知识,很少给学生排名。”
他认为在财富上争名次是最糟糕的。茅于轼提出一个假设:如果把我国十三亿人从最富有排到最贫穷,除了最富的人,其他人都想提高名次。那成本最小而收益最大的方法是不是把最富的人变成最穷的人呢?“这样最终会让大家都变成了穷人,不利于社会”。
“帕累托最优不以牺牲个别人为代价。”茅于轼强调应该通过增加财富而非争名排位来达到帕累托最优。
我是穷人,谁来帮我?
茅于轼把人际关系划分为利人利己、损人利己、损己利人、害人害己四种情况。他认为,损人利己和损己利人从经济角度分析是一回事。比如,理发师损己利人免费为人理发,但那些等着免费被理发的人就损人利己了。
茅于轼不否认在道德层面上自愿帮助他人是正确的,但是道德应该作为制度的辅助性安排,而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损己利人。
“其实当社会中人与人都是一样的时候,我就不用损己利人。只有社会上有富人和穷人、强势和弱势群体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才产生了损己利人的道德需求。”因此,茅于轼提出应当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保护人权,尤其是政府应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
如何达到帕累托最优呢?茅于轼说答案只有利人利己,而市场就是利人利己的充分体现。他向在场学生展示了一张“世界人口和人均寿命”的走势图,图中显示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人口和人均寿命急剧增长。茅于轼将其归结为市场出现后的功效。“市场以双赢为准则,利用帕累托改进,使得社会财富不断增长,推动了技术、医疗等等的发展”。
有多少钱,你才快乐?
“钱越多的时候,钱跟快乐的关系却越来越小。”茅于轼感慨道,“如果你是大款,你有一两百万,再多一两万不会让你觉得多快乐。”因此,茅于轼主张把帕累托改进推广应用到快乐上。
不使任何一个人不快乐,但至少要使一个人更快乐,这就是帕累托改进的推广。茅于轼认为如果每个人都秉承这个理念,一定会使得全社会的快乐极大化。他进一步指出财富与快乐二者的关系:快乐的极大化包含财富,但不仅仅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