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 石峻杨
食品安全问题为何在中国屡禁不止?人们是否做到了科学防范?4月9日晚,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副院长、教育部环境食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福生教授做客我校“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科学讲座。他从消费者和商家等不同主体出发,揭示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过度防范会适得其反?
“食品安全问题不光光是政府的责任,更与消费者的观念息息相关。”陈福生认为很多卖家之所以以次充好,甚至以假充好,都是由于买家的“不放心”和“不信任”。
他以2011年的“健美猪”事件为例,猪经过长途跋涉的运输后,往往“卖相”不好看,消费者却误认为猪肉有问题,不愿意买“卖相”不好的猪肉,导致许多猪肉无法卖出。为了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养殖者便以用瘦肉精喂食猪作为应对策略,使得猪毛色光亮、拱背收腹、屁股浑圆、肌肉结实。猪肉的“卖相”虽好看了,却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伤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他还以白蘑菇、漂洗过的一次性筷子、红心鸭蛋等为例进一步说明。“其实真正可以食用的蘑菇略带有黄色,正常的筷子不可能是毫无瑕疵。但消费者的过度防范,却成了推动商家欺骗群众的动力。”
陈福生认为,人们关注和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没有错,但过度防范往往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对待食品安全问题,要挖掘问题本质原因,进行科学防范。”
生吃还是煮熟?
陈福生同时以中国传统烹饪饮食方法为例,呼吁大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许多人认为中国煮、炒等烹饪方法会使食物营养大量流失,因而模仿西方的饮食方式,如拌沙拉,生吃蔬菜等。
但陈福生解释,大众观念是“细菌真菌仅会在蔬菜的表面存留,洗干净了就可以放心食用”,而事实是,部分真菌会“扎根”到蔬菜内部进行繁殖。中国传统的烹饪方式“煮”可以杀死寄生在细胞内的细菌,达到高温灭菌的效果。“所以,中国的烹饪方式不但不落后,反而更有助于健康。”
陈福生也强调,中国传统的饮食方式仍有许多不足,如米酒、豆腐乳、红曲醋等酿制方式对人体健康不利。但这些错误的饮食方式,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顽疾需要长期努力才能祛除。
知识越多越有害?
“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可能越大。”陈福生回顾了红心鸭蛋以及三路奶粉事件,揭示了许多商家利用知识进行造假的行为。“知识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拥有知识的人利用知识做危害社会的事情。”因此他强调,大学生应该以知识为基础,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中国食品安全稳定作出一份贡献。
“当代大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应运用知识形成健康的饮食方式,传播正确的食品安全理念。”陈福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