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中:科学研究勿轻基础
发布时间:2012.10.09

来源:记者团 编辑:刘鹏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见习记者 冯睿 徐慧冬)10月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徐建中作客第173期“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以“给飞机一颗中国‘心’——航空发动机技术发展的一些问题”为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航空发动机是关系国防安全及强国地位的高科技战略性产业。”徐教授开场就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航空发动机在当今世界的重要地位。“我国至今仍是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一个不能独立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国家,这与我国国家安全与强国地位极不相称。”

    随后,徐院士谈起了自己为之奋斗数十年、献出全部青春与热血的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讲到共同奋斗的老前辈与中国科学家在该领域的杰出贡献,老人家眼中闪烁起骄傲的光芒,而提及我国与世界的差距,他的话语里又显出淡淡的无奈与不服。

    徐院士早年从师于世界公认的专业泰斗吴仲华院士,并后来与吴仲华、钱学森等巨擘在同一课题组共事。吴先生在1943年底留学MIT,在三年内获得博士学位,同时令该校对中国学生刮目相看,后经美国国会特批到美国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为美国宇航局NASA前身)刘易斯喷气推进中心任研究科学家,他独创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更是开创国际先河,日后被各国研究所、军民企业应用至今,之后他拒绝入籍诱惑毅然回国,创建工程热物理学科。徐建中在与这样的大师的交流与合作中耳濡目染,不仅取得了学术上的巨大成就,更结识了一批国际上最顶尖的学者,时至今日都时刻保持着最前沿的视角与思想。

   “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水平与世界第一集团的差距有足足三十年甚至还在拉大”,徐建中认为差距的产生在于两个问题:一是未抓住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规律。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分为5个阶段——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演示验证、型号研制与使用发展,“我国轻视基础建设,先有型号需求再回去基础研究,本末倒置。”二是未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我国一直幻想能买到外国成品,却殊不知买不来核心技术。”

   “走国家过去的老路是没有出路的,一定要有创新,学者要立大志,做出大事业,而在选择研究方向时要有前瞻性与深思熟虑,不能看见新的就上马。”讲座最后,徐院士对祖国在航空发动机上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并对我们现阶段的学习提出了建议。同时他再三强调了基础的重要性,“一定要把基本概念掌握得清楚,再清楚!学得扎实,再扎实!只有这样,才能把能力提高,再提高,贡献大些,再大些!”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