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 王海谊 王嘉敏
“什么是历史?历史给予了我们什么?”2月28日晚19时许,我校哲学系教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邓晓芒作客第1776期人文讲座,以历史为话题,用他哲学的思维,独到的视角,为满心期待的学子们线上了一道丰盛的“学术盛宴”。
“零散”的历史到“反思”的历史
邓晓芒先为大家回顾了历史的“历史”。“历史一词来源于希腊文‘historia’,主要含义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如实的叙述,但这种历史观是十分零散的。”到了中世纪,历史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历史的发展与“上帝”的意志结合在了一起,历史被说成是一个起源于“创世纪”,终结于“最终审判”的过程,历史从而具有了整体性和方向性。
让邓老师非常称道的是马克思的历史观。他的历史观的一大特点就是反思性,不是从一个起点开始顺次解释后面的事件,而是用后来所达到的阶段反过来解释前面的阶段,甚至由未来将要达到的阶段来解释现在的阶段。“马克思说过,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我们往往习惯于顺次解释历史,但历史的本质往往要在后一阶段才能显露出来。”这一形象的比喻恰好体现了这一颠倒命题的真义。
中国“没有历史”
回顾完西方哲学史之后,邓晓芒将矛头指向了中国的历史。他认为,中国的历史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历史,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作为政治统治的工具。中国史学在政治上操作性极强,却削弱了其认识功能和客观描述的功能,史学家往往沦为政治的附庸和工具,写历史的人变成了“说谎大师”,这样的现象是邓晓芒非常反对的。他还引用鲁迅当年说过的话:“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有‘仁义道德’几个字。”
邓晓芒进一步强调,中国历史看起来似乎言之凿凿,几乎每一年都有记载,其实却如鲁迅说的“没有年代”,永远都在重复着同样的的故事,永远产生不出新的历史意义。“中国人历来对待历史采取的是虚无主义态度,改朝换代不过是‘五德终始’或‘天道轮回’,也难怪黑格尔会说‘中国其实并没有历史’了。”邓晓芒对此感叹道。
反思历史,展望未来
随后,邓晓芒再一次回到了讲座的主题:什么是历史?他认为,本质的历史必须与今天和未来紧密联系。虽然历史在现实上不可假设,但从本质上来讲,我们可从未来的理想出发来对今天的历史进行假设与反思,否则我们就无法从历史中得到智慧,只能沦为“精神的动物”。而如果有了这样的“先见”,我们就可以用它来反顾历史,从而解开“历史之谜”。这与他推崇的马克思的历史观不谋而合。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反思,邓晓芒认为是必要的,因为这是未来历史前进的前提,而人是生活在整个历史中的,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没有对历史的反思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民族。“所以,历史就是世世代代的人类以未来为目的的自由创造的过程。”邓晓芒做了这样的总结。
在讲座的最后,邓晓芒与在场的同学进行了亲切的互动。一位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当下人们用历史指导现实是否是一种历史的倒退?”邓晓芒回复道:“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未曾中断过,正是因为它不曾中断,所以也就没有新的自由创造的可能,因此依赖那种传统的中国历史来指导现实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