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炜光:中国在“初税亩”中错过宪政
发布时间:2011.09.30

来源:记者团 编辑:孙艳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 天津津财经大学李炜光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对《正说包公》的精彩解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9月27日晚,李炜光教授在西五117教室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国人在‘初税亩’运动的全面退却”的讲座,揭示了国人由于在2600年前一场运动中产生退却心理而失去发展机会的故事。

东西方文化差异是人为制造的壁垒

    当提到鸦片战争时期留下的照片时,李炜光说到:“在座最瘦的同学也比那时抽鸦片的人胖一些。”这是李炜光谈到清朝末鸦片战争期间人们的精神堕落时,表达自己对封建制度自掘坟墓行为无奈的调侃。李炜光从宋朝的商品经济开始一直说到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从政治角度分析了君主专制的加强造成的商品经济滞后和封建制度腐败。

    同时,他认为东西方最初的原始文化是有共通点的,现在的差异是人为制造的壁垒。李炜光打趣道:“就像两兄弟下河,东西方走着走着,东方却走偏了,而西方一环扣一环地走到了如今。”他举例证明远古时期中国是不乏民本思想的,但在2600年前关键的历史时刻,中国和西方走了不一样的路,于是中国与民主宪政失之交臂了。

国人在初税亩中退却了

    春秋军事革命的爆发引起了财政的变革,即军事压力迫使君主致力于增加财源。李炜光指出其实质就是突破传统社会闲置,建立支撑专制权力的财政体制的手段。

    当时的标志性事件有三件: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郑国子产的“履亩而税”和鲁国的“初税亩”。但国人对待三件事件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周厉王企图垄断自然资源造成“国人暴动”,最终以国人成功告捷,这似乎是对民本思想的捍卫,若照这个模式发展,中国离走上民主之路也不远了。但在郑国和鲁国,国人却退却了。

    在郑国“履亩而税”中,作为统治阶级财政专制野心代表的子产和作为“国人”民主权力代表的于声之间进行了一场“初税亩”是否应该实行的对话,于声从一开始的反对到逐步的退让,充分反映了国人的退却。而在后来“初税亩”真正开始推行时,国人的全面接受和退却更让人痛心疾首了。

关键事件顶不住造成的悲剧驳论

    李炜光指出,初税亩最重要意义的不在于它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带来生产关系的改革,而是标志着君主对国家赋税权力的绝对控制。而我们的国人在増税这种利在攸关的事上悄无声息,这样的沉默及时财政专制的成功和民主宪政之路的封堵。

    最后,李炜光将初税亩与《自由大宪章》事件对比,表明:“在这样的关键事件上顶不住,就失去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意义!”君主专制的基础就是财政专制,君主财政独裁建立后,就不再需要与任何其他政治力量讨价还价了,中国社会的悲剧悖论也就由此而生了。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