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德:中国人的“圈子”现象
发布时间:2011.11.19

来源:记者团 编辑:邹雅筠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团 陈炎飞 贺璐)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圈子,这种圈子现象是普世价值还是中国特色?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是法治还是人治?11月18日晚七点,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做客第1752期人文讲座,剖析中国人圈子的那些事儿。

中国的圈子

    西方文化的“圈子”是短时的,因阶级、种族、地位等划分团体。一群人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聚集,团体随着问题的解决而消散。但在中国发达的“圈子”现象里,团体成员在集体中以“家人”的身份共事,有着长期的持续性。

    在对中外“圈子”的比较中,罗家德将中国“圈子”的特点娓娓道来。“关系是情感加工具,因此也就产生了圈子”。他指出,中国的圈子没有阶级、性别、种族、宗教的差异,更无需西方人所看重的固定的边界与协定会约。中国的“圈子”不仅呈现强连带性,还有以个人为中心、界限模糊等特点,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现象。

 “打天下”和“削藩”

    在罗家德看来,从小圈子到大圈子的过程就好比是“打天下”,而在形成统治秩序之后,合并小圈子便是“削藩”。中国人总习惯于建立自己的圈子,从小圈子到大圈子一层层、一级级地形成中国的统治秩序。

    圈子是高效的工作单位。一个圈内的行动者往往对一个圈子有深厚忠诚感。中国人的一大工作就是以人情交换扩大人脉获取资源,建立圈子自组织一个工作团队,随后开展长期工作。

    “有人认为中国人活得很累,因为圈子。” 罗家德说到,他却有不一样的看法:“圈子里进行着人情交换,这有利于积累更多资源,从而实现自我的目标。” 

圈子、市场和政府

    30年前改革开放,有人提出“中国的关系文化与市场相违背”。罗家德却指出“关系,不是市场的对抗面,自组织(圈子)是在市场与政府都无法调节的情况下,最好的方法” 。他认为,社会中纯粹的没有人际关系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关系是不可能被消灭的。

    苏联的解体,就是政府、自组织、市场三权不平衡所导致的,罗家德解释到:“过度强大的政府消灭了自组织与市场,最终走向崩溃。”

    说到不久前轰动一时的郭美美事件,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慈善业是适合自组织的”,他说:“市场成本过高,而政府无法一对一满足老弱病残的特殊需求。”但在中国,红十字会是一个国家组织,以层级管理、以政绩考核。只有真正理解弱势群体的圈子才能解决红十字会当前由于严重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信任危机”。

    在讲座的最后,罗家德发出振聋发聩的号召:20年前,中国有一场启蒙运动让中国人学会了市场,在今天,同样需要一场启蒙运动让中国人学会什么是自组织。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