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民:应对民生问题需建立初级社会保障体系
发布时间:2011.11.27

来源:记者团 编辑:许瑞仪 见习编辑 汪青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团 贺璐)昨晚7点,一场题为“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正”的讲座在西五117举行。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吴忠民,从社会结构的角度,通过大量详细的案例,阐述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并就如何维护社会公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社会焦虑感催生民生问题

    吴忠民认为,在当今中国,普遍的社会焦虑感达到了空前严重的状态。“中国的小孩是世界上压力最大的儿童群体。”他风趣地说道,“如今小孩的生活甚至比不上几万年前的小猴子,那些小猴子要知道它们的后代变成这样,肯定都不愿意下树了。”

    他指出,现代人焦虑感上升主要源于: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以及中国社会严重的信仰缺失状态。“缺少定力和坚守的人群,难以有强大的内心去对抗焦虑,所以出现了诸如‘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浮躁,”他强调,“这样降低了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同时也促生了大量越轨现象,从而诱发社会纠纷。”

    据了解,我国每年会发生约10万起群体性事件。吴忠民认为其根源在于民生问题,“即社会的不公平导致的矛盾”。他补充道,除了社会焦虑感,‘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群众独立意识普遍增强’、‘世俗化进程的推进’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也使得民生问题在当前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社会结构凸显民生问题

    吴忠民认为,中国的民生问题明显体现在社会结构上,“例如贫富差距的代际传递等”。他从农民工的现状、公共投入顺序等方面,阐述他对中国当前社会结构问题的看法。

  “由于缺少话语权,他们的利益诉求难以被传达,往往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牺牲品’。”吴忠民补充道,“中国的煤产量占世界的35%,但矿工死难人数超过世界的80%。”他以这组数据强调农民工的生存环境亟待解决。
 
   另外,吴忠民认为,公共投入优先顺序也存在颠倒的情形。“中国是世界上目前在基础民生投入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但不合理的公共投入所占的比重却高居世界第一,”他指出公共资源多用于“大跃进”式的城市化,却忽略了农民的市民化,认为公共投入的顺序亟待优化。

应对民生问题还需建立初级社会保障体系

    怎样应对民生问题?吴忠民回答:“成果共享,藏富于民,建立初级社会保障体系。”他强调,初级民生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低水准、广覆盖、有实效,其基本内容是:初步做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他认为,通过初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让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有一个基本的生存底线,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焦虑现象,从而解决民生问题。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