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对纯文学经典的深度阅读就没有痴迷;没有痴迷就没有巨大的感动;没有巨大的感动也就等于没有阅读。”10月21日晚七点,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在西五117为大学生解读“时代的阅读深度”问题。
阅读,从个人危机到世界性危机
结合自己的个人阅读史和写作史,张炜告诉大家:好的作者首先应是个好的阅读者,而判断阅读者好坏的标准是他是否具备判断力。“我以自己多年的阅读和写作经历判断,如今我最大的困境便是‘没有好书可读’。”张炜不无痛心地说。
从自身和周边人身上,张炜发现,出版物虽然逐渐增加,但精华却越来越少。“当代的文学家都被19世纪圣贤压迫得失去了巨大的创造力,这是世界性的文学贫瘠,不单是个人的问题。”他补充说,他所提到文学如果没有特别强调,就是指“雅文学”和“纯文学”。
每个人面对阅读危机都是危险的,但是民族的世界的阅读危机更是不容忽视。“一个民族最大的力量是其素质及精神力量”,张炜表示。
在讲座中,他饶有兴趣地与大家分享了令人咋舌的候机室阅读统计数据:不管是像古巴这样贫困国家的候机室,还是像西欧北美发达地区的候机室,没有比中国大陆候机厅阅读更贫乏的,那些国家地区的候机厅有一半以上的乘客在阅读,而中国只有寥寥数人。
深度阅读,攸关写作与人生的大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阅读的理解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多少人在进行深度阅读?可读的东西变多了,可是真正能影响人的有深度的阅读却并没有增加。张炜始终保持对“纯文学”的坚守,他认为“没有好的阅读就没有好的写作,更没有好的人生”
谈到有深度的“纯文学”,就不可避免地与“俗文学”作比较。近年来武侠小说这类通俗文学走进中学课本引起广泛争议,针对这一问题,张炜说:“金庸被无数人喜爱,他无疑是名优秀的作家。可惜他的作品属于通俗文学,我一字未看,没有发言权。”
但是谈到好作品的标准,张炜说,一部作品写出来后要对社会有好的影响,人看了之后要向善,维护好的东西,好的文字作品应该有这种良性的社会力量,有益于世道人心。
张炜坦言除了看些重大新闻和发邮件外,他平时很少上网。“我无法想象怎样从闪烁的屏幕前挖掘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真正阅读不是为了得到迅速掌握的东西,而是用眼睛抚摸文字,并将它还原回来。”他话锋一转说:“不仅电子书是这样,就是书店,也有90%是垃圾。”
“制造垃圾的人沾沾自喜,阅读垃圾的人如品美味,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垃圾食物链。我们吃着地沟油,续着垃圾读物,物质和精神上都被垃圾填充,好的作品应该从何而来?好的人生以何为托?”张炜慷慨凌然道,爱文学、爱读书是一件关乎人生和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