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hustonline.net/Science/2010-5-6/45086.jpg)
2010年5月5日晚,第1590期人文讲座(同济第54期)在一号楼二大教室举行,南京大学教授庞绍堂给同济学子带来了一堂深刻的讲座,带领大家重新认识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圣人孔子。
庞教授对现在人们对孔子的评价看法很不以为然,他认为孔子被搞得太乱了,各家都有各家的说法,有的是批判,有的是弘扬。而在他看来,认识孔子,必须先要了解周公,不了解周公就不肯能了解孔子。
周公启迪下的真孔子
“说周公的思想启迪了孔子,应该是准确的。”庞教授思维清晰,即使是脱稿也不乏旁征博引典故。他说道商代人的世界观,他们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而且“天”没有伦理道德是非,因此商代末期的帝王完全没有约束,为所欲为。而到了周代,周公训导周成王时说,“天”是有是非伦理的,而且“天”的喜怒是非决定于老百姓的喜怒是非,《尚书》有记载:“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
周公“敬天、明德、保民”的思想把传统的“天”变成了一个伦理化的本体,而“天”为何有伦理性,这个周公却没有解释。孔子正是解释了这个疑问,把周公的这种思想广为宣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说。孔子解释“天”的 伦理性从何而来是他最大的贡献。孔子认为“天”的本质是“仁”,所以“天造万物皆仁”,不仁者就是逆天。孔子甚至曾说他从来没有见过想“仁”而不能“仁”的人。
孔子坚持并且完善周公的思想是好的,但是孔子犯了一个错:他把周公的这个原则和周朝的社会制度结合起来,想把“天民合一”的思想给出个具体的模板。孔子曾经常批评当时的社会“礼崩乐坏”,要求学生“克己复礼”。实际上“礼”就是当时制度的形式,制度就是“礼”的内容。可是他宣扬的制度是已经逐渐被抛弃,走下坡路的制度,用一个落后的制度来捍卫一个先进的思想,这注定是个错误。
董班创造的伪圣人
孔子宣扬的“仁”对当时的统治者来说一直都是一把利剑,一直都对统治阶级形成一种监督。直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出现,孔子的理论被颠覆了。董仲舒的《公羊春秋》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开始讲“君权神授”。把帝王等于了“天”,这背离了孔子的本意。后来班固整理出版了《白虎通义》,在里面系统地提到“三纲五常”,从此孔子的思想被彻底的掀翻,充当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以前孔子的思想是要“为帝王师”,现在变成了“为帝王奴”;孔孟之道实际上已变成了董班之学。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得好“中国文化之根就是一本《白虎通义》”。孔子的思想在一千多年来一直都是被曲解的。
打倒孔家店,救出真孔子
“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对孔子的批判开始了。连鲁迅先生也说孔子的“仁义道德”里写得是“吃人”。到了文革时期,又有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人们没有停止对孔子的谩骂与丑化。现在看来,他们针对的都是被董班“篡改”之后的孔子。那些批判孔子的人也许不知道,真正的孔子是主张伸张正义、监督王权、取信于民的。
在今天孔子也是有争议的,我们要认清孔子本人和他的思想,用张申府先生的话说就是“打倒孔家店,救出真孔子”!
庞绍堂简介:庞绍堂,男,1953年7月4日出生。1982年1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77级),教授,博士生导师,MPA导师,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兼职教授,MBA及EMBA兼职教授,社会学系兼职教授,历史学博士,中共党员,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大学本科学习期间,先后修完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和哲学系哲学专业的全部必修课及部份选修课。留校任教后,先后修完中华民国史、理论经济学、现代西方哲学三个专业方向的全部硕士生课程。后跟随著名学者、学界泰斗茅家琦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研究中国近代化之肇始、嬗变与顿挫。是南京大学“四大名嘴”之一。